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系统性政策支撑。
国务院近期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明确发展目标:2027年前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突破70%;到2030年全面建成智能经济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核心增长引擎。
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自2024年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行动已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持续深化该战略实施,彰显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
《意见》系统规划六大重点任务布局,涵盖科技研发、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及国际合作六大领域;同时部署八项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包括人工智能模型创新、数据要素供给、智能算力统筹等关键支撑体系。
该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市场驱动的自发探索阶段,全面进入战略引领的系统推进新阶段。在全球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清晰的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和明确方向指引,成为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导航图”。
宏观政策的确定性显著降低企业技术研发的决策风险,有效引导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集聚,推动分散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整体动能,形成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从长远发展看,《意见》更将发挥战略协调与生态构建的核心作用,着力破解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系统性难题。
以智能算力统筹为例,针对行业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意见》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通过类比国家电网模式的资源统筹机制,实现算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全社会创新成本,使智能算力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实现普惠化供给。
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方面,《意见》重点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行业数据流通标准制定,有效打破“数据孤岛”现象。通过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协同创新生态,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态势,《意见》创新性地采用“需求牵引”策略,通过明确六大应用场景的发展路径,形成强大的市场拉动效应。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向驱动,将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通过政策背书推动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产业升级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释放明确的市场信号,促进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应用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机制,将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
对于产业界而言,《意见》不仅是行动纲领,更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企业可更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