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圆满成功 马斯克发声庆祝技术突破

小编 74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新 北京报道

美国中部时间8月26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7日7时30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在得克萨斯州星际基地点火升空,圆满完成第十次试验飞行。此次任务在历经前三次试飞失利后,成功验证了新型热防护系统性能、模拟卫星部署流程及太空发动机重启等多项关键技术指标。

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平台向研发团队祝贺:"SpaceX团队成就卓越!"这条简短的动态背后,标志着其商业航天帝国的太空殖民愿景迈出实质性步伐。

对于马斯克而言,星舰此次试飞成功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为其雄心勃勃的星际探索计划注入强心剂。

星舰十飞:从技术验证到工程实践的跨越

本次试飞曾两度遭遇发射中止:8月24日因地面系统参数异常,在倒计时15分钟时紧急取消;次日又因砧状云引发雷电预警,在发射前40秒终止程序。历经波折后的成功发射,更凸显商业航天探索的不确定性与技术攻坚的艰巨性。

作为当前人类现役最强运载工具,星舰系统全长120米、直径9米,可重复使用构型载货能力达150吨,一次性发射模式更可提升至250吨。该火箭采用两级构型设计,由70米级"超级重型"助推器与50米级星舰飞船组成,定位为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计划逐步替代猎鹰9号成为SpaceX的主力运载工具。

本次任务设定的技术验证目标包括:助推器分离后精准溅落墨西哥湾、飞船进入亚轨道空间、在轨重启发动机部署载荷、最终受控溅落印度洋。从飞行数据看,星舰几乎完美达成全部预设目标,创造商业航天新纪录。

"这次试飞展现出成熟的工程化能力,"一位资深商业航天工程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助推器海上溅落的视角切换令人震撼,落点偏差控制在百米级精度堪称业界标杆。"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任务未安排B16助推器的"筷子夹取"回收试验,转而采用墨西哥湾溅落方案。据SpaceX工程师透露,鉴于此前三次着陆捕获试验已验证关键技术,本次重点转向发动机冗余系统测试——助推器在级间分离后完成受控翻转,启动返回燃烧程序期间主动关闭1台中心发动机,成功验证故障工况下的动力系统冗余设计。

任务全程最大亮点在于星舰首次实现有效载荷部署,8颗扁平堆叠式模拟卫星通过弹射机制依次释放,部署间隔约60秒。尽管此次释放轨道为亚轨道,载荷最终坠入大气层,但该技术验证为未来星链星座部署奠定基础。按照规划,星舰将逐步替代猎鹰9号成为星链卫星的主力运载工具。

飞船重返大气层阶段成功经受住1800℃高温考验,改进型热防护系统表现稳定,最终精准溅落印度洋。这一关键突破有效解决了此前试飞中出现的热防护失效问题,为后续载人任务扫清重要障碍。

技术攻坚与时间窗口的双重挑战

回顾2025年试飞历程,星舰项目曾三度遭遇重大挫折:

1月第七次试飞中,超级重型助推器实现回收,但星舰飞船在在轨阶段发生结构解体;3月第八次试飞重复类似故障模式;5月第九次任务中,重复使用的助推器在分离后爆炸,飞船虽进入太空但因燃料泄漏失控。

连续技术故障导致原定于6月30日的第十次试飞推迟至8月,项目一度面临外界质疑。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不仅重塑行业信心,更验证了SpaceX快速迭代的技术路线可行性。

对于SpaceX而言,此次突破具有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实施进程,以及商业客户对下一代运载工具的信任度。英国梅森研究公司航天分析师达拉斯·卡萨博斯基指出:"星舰虽历经十次试飞,但可靠性验证仍任重道远,此次任务成功显著缓解了项目压力。"

高失败率背后是SpaceX独特的"快速失败-快速改进"研发模式。作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星舰的系统复杂度远超猎鹰系列,面临推进剂管理、结构动力学等多重技术挑战。单次数千万美元的试飞成本,也持续考验着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

马斯克在近期访谈中强调,星舰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是"可即时复用的轨道级热防护系统"。相较于航天飞机9个月的翻修周期,星舰目标实现"着陆即复用"的航空器级运维效率,隔热瓦材料与结构设计成为关键突破口。

尽管此次试飞取得突破,SpaceX仍面临严峻的时间挑战。根据与NASA签订的合同,"星舰登月版(HLS)"需在2027年前完成载人登月任务,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此之前,SpaceX必须完成轨道测试、在轨燃料补给、月球着陆等系列验证任务,本次试飞获取的热防护、载荷部署等数据将直接支撑登月版迭代开发。公司计划在年内开展首次无人月球着陆测试,重点验证精确着陆与月夜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