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辽阔的戈壁荒漠中,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屹立如一座绿色丰碑,被誉为“死亡之海中的生命方舟”。这片奇迹般的绿洲见证了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伟大成就。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位于海平面以下76至105米,占地150公顷。其独特的“低洼、干旱、高温”环境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荒漠植物基因宝库,五十年来成功引种保育800余种珍稀荒漠植物。
这座植物园的发展史堪称科技赋能边疆生态建设的典范。从最初单纯防风固沙,到如今形成科研、保育、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它已成为新疆科技进步的重要象征。
时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中国科协组织下,“丝路聚英才”中央媒体调研团深入探访这片科学绿洲。调查显示,这里不仅是荒漠植物的诺亚方舟,更凝聚着几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吐鲁番沙漠植物精品园入口。本文图均为记者 张依琳 图
从流沙肆虐到生态屏障
始建于1972年的植物园,前身是吐鲁番红旗治沙站。面对当时猖獗的沙尘暴威胁,科研人员应地方政府请求,在此建立起首条防护林带和固沙示范区。
年近八旬的潘伯荣教授作为创始人之一,亲历了植物园半个世纪的蜕变。“初到时这里只有流动沙丘,目之所及皆是不毛之地。”这位终身荣誉主任回忆道。他曾任中科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负责人,至今仍心系这片热土。
“我们住着简易帐篷,白天在45度高温下作业,夜晚常被沙暴掩埋门窗。”潘教授动情地说,“但身后的绿洲村庄让我们不敢退缩。”经过数十年攻坚,团队成功引种沙拐枣、梭梭等十余种固沙植物,铸就了这道绿色长城。
潘伯荣感慨道:“为收集沙拐枣种质资源,团队踏遍西北沙区。有时因气候失收,有时育苗失败,但从未放弃。”如今这座建在流沙地上的植物方舟,已成为中亚荒漠植物的活体基因库。
植物园内展示的密刺沙拐枣。
荒漠植物的生存哲学
在这些成功驯化的植物中,沙拐枣被誉为“沙漠卫士”。其根系能探入地下十余米汲取水分,枝条的蜡质表层可有效锁水,带翼果实还能随风滚动传播——这些演化智慧令人惊叹。
“每株植物都是自然选择的杰作。”康晓珊博士表示。这位专攻荒漠植物繁殖的科研人员,如今将实验室搬到烈日下的科普一线。2019年起,她带领团队开发出系列特色课程,将深奥的植物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故事。
康晓珊对荒漠植物进行科普。
“沙漠不是生命禁区,而是适应力的课堂。”康晓珊说。在夏季地表超70度的极端环境里,她坚持带学生辨认植物习性。其团队不仅为当地2万余名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还将科普课堂延伸到1400公里外的和田地区。
通过创新性的直播课程,科普团队已辐射新疆多所偏远学校。康晓珊本人被聘为多校科学副校长,2023年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她指出:“边疆科普既是知识传播,更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的深层意义。”
这座沙漠中的科学殿堂,正持续见证着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共荣。随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接棒,这片绿洲将继续在丝绸之路上绽放科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