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腰站子村的田野间,现代化农机正在翻耕土地,金色麦茬与黝黑沃土相映成趣,勾勒出天山脚下丰收后的繁忙图景。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正书写着传统农业村向产业兴旺示范村的蜕变故事。
随着夏粮归仓,腰站子村的农户们已转入冬小麦备耕阶段。在这片曾经分散经营的土地上,如今正孕育着年产值超5亿元的乡村振兴奇迹。
"眼前这16万亩标准化农田,都是我们合作社统一管理的种植基地。"腰站子村种植能手高琦站在地头,望着连片的田垄自豪地说。作为村里的小麦种植管理"大片长",他见证了土地从零散到集约的历史性转变。
回溯2009年,腰站子村通过成立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全村443户农户的土地整合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村民不仅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享受年底分红,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亩三分地"产量低、收入薄的困境。
土地集约化催生现代农业变革。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使腰站子村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全村16万亩农作物全部采用绿色种植标准,2024年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规模化种植推动新疆粮食产能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524.8公斤/亩,位居全国首位;2022至2024年累计净调出粮食1417万吨,跻身全国七大粮食净调出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为破解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难题,腰站子村2017年组建新疆丰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发展小麦深加工,开发出有机面粉、手工拉面、饼干、糕点等4大类40余个品种的"腰站子"特色农产品,实现小麦就地转化增值。
在村办面粉加工厂内,现代化生产线每日处理36吨小麦。经过清洗、烘干、研磨等18道精细加工工序,金黄的麦粒蜕变为高品质有机面粉。"依托优质小麦原料,我们的面粉蛋白质含量稳定在13%以上,产品已进入全国30多个城市的高端商超。"村党总支副书记刘长会介绍道。
有机手工拉面车间里,工匠们正展示传统制面技艺。经过和面、醒面、三拉三挂等42道工序,最终制成2.5米长的手工挂面。"我们的拉面需要经过三次醒发、三次拉伸,才能达到如此柔韧的口感。"刘长会拿起一根挂面展示,"你看,这面条能承受自身重量而不断,真正体现了优质小麦的品质。"
产业链延伸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去年我家80亩地流转费8万元,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2万元,全年总收入突破20万元。"高琦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的模式让村民收入实现翻番。
依托天山北麓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江布拉克景区区位优势,腰站子村整合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内绿树成荫的生态巷道、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与万亩麦田构成绝美画卷,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520平方米的小麦博物馆内,一场精彩的面团吹球表演正在进行。工作人员用有机面团现场制作"气球",通过吸管吹气使面团膨胀成篮球大小。"只有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优的面粉才能完成这样的表演。"展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展示小麦从育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过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文明。
特色民宿集群、萌宠互动乐园、稻草人艺术花海等旅游项目的打造,带动30余户村民改造闲置房屋发展民宿经济。2024年前7个月,全村接待游客达15.39万人次,建成可同时容纳300人住宿、1000人用餐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产业融合发展让腰站子村实现华丽转身,2024年全村总产值达5.1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4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这个传统农业村的蝶变,正是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疆聚焦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创造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水产品产量稳居西北五省区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从一粒种子到一条完整产业链,腰站子村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发展不仅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增添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