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场消息指出西贝餐饮集团已通知旗下门店,暂停向顾客提供后厨参观服务。
9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联系西贝客服中心,工作人员证实,该调整自9月14日起在全国门店同步实施,但具体执行期限尚未确定。
西贝客服明确表示,此次暂停后厨参观与食品安全监管要求无关,主要是为减少参观及采访活动对厨房正常作业的干扰,确保门店运营效率与顾客用餐环境不受影响。
客服进一步说明,目前西贝各门店仍保留明档展示区域,消费者可通过透明玻璃实时观察厨师操作流程,仅限制进入后厨区域。此次服务调整旨在平衡服务效率与消费体验,后续是否恢复开放将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回溯至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曾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西贝门店将全面开放后厨,包括厨房环境、食材原料及制作工艺均向公众透明展示。当时政策允许任何人士在申请并佩戴防护用具后,由工作人员引导参观后厨,且可查看任意菜品的制作过程。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 澎湃新闻记者 赵利新 图
然而,后厨开放政策实施后,西贝随即面临新的舆论挑战。社交平台上多位用户反馈,参观西贝后厨后发现部分食材及成品为预包装冷冻制品,与公众对"现制现做"的认知存在差异,相关讨论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4年7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征求意见稿)》,该标准目前仍处于意见征集阶段。根据征求意见稿定义,预制菜肴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产品,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且不添加防腐剂,但该标准不适用于主食、净菜、即食食品及中央厨房菜品。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认知与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成为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此次舆论风波中,罗永浩自9月10日起持续通过社交媒体关注西贝预制菜话题,不仅发布多条评论,还于9月12日晚间专门开启相关主题直播,据统计直播首分钟在线人数即突破10万。
9月13日《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显示,贾国龙在专访中坦言,此次预制菜争议已成为西贝遭遇的最严重外部危机,导致门店客流与营业额显著下滑。"9月10日、11日全国门店日营业额分别减少约100万元,12日预估降幅扩大至200-300万元。"
针对争议,贾国龙强调西贝采用"预制工艺"而非"预制菜"概念。他解释称,餐饮行业普遍存在预制环节,如毛菜加工为净菜即属于预制工艺范畴,这与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存在本质区别。
贾国龙认为,公众对预制菜存在认知误区,将其等同于添加防腐剂的"科技产品",实际上许多预制菜品为保持新鲜度反而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罗永浩目前置顶的微博内容明确其立场:"本人不反对预制菜,在便捷性需求下会主动选择;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合法合规,但必须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值得关注的是,罗永浩于9月13日晚间发布最新动态:"西贝事件可暂告一段落,期待国家预制菜法规加速出台。因已影响正常工作安排,将专注主营业务。感谢社会各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