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滩大会观察:上海前沿科技实践引领人机共生新图景

小编 64 0

审核发布 | 三联.CREATIVE

近日,为期三天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作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以"人机共生"为核心议题,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生服务、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展现出上海在前沿科技落地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

步入会场,智能服务机器人已全面承担起秩序维护、安防巡逻等基础工作;在互动体验区,烹饪机器人精准操控炒锅完成复杂菜品制作,展现出人工智能在服务场景的深度渗透。

大会现场的智能设备互动展示,构建出极具未来感的科技体验场景。

机器人竞技展区成为人气焦点:足球机器人展现出精准的运动控制能力,比赛中甚至出现向中国女足前守门员赵丽娜"比心"的拟人化互动;拳击机器人对抗赛虽偶现机械故障需人工辅助复位,但技术人员表示,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正是技术迭代的必要过程。

服务型机器人展示区呈现了更具温度的应用场景。老年群体体验外骨骼康复设备时,机械辅助系统通过模拟专业治疗师手法,实现安全高效的肢体功能训练;特种作业机器人则在模拟环境中完成沙漠穿越、高空作业、危险品处理等复杂任务,展现出人工智能在高危领域的替代价值。

现场技术人员指出:"AI技术的发展方向,始终围绕着解决人类面临的安全与健康挑战。"

科技体验呈现全龄化参与特征:老年观众带着仿生机器宠物体验AI问诊系统;亲子家庭通过VR设备切换视角感受儿童身高的视觉世界;青少年则热衷于与教育机器人进行逻辑思维对抗,展现出前沿科技的普惠性渗透。

这些多元场景共同构成了"科技服务于人"的生动实践样本。

本届大会获得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美国西南偏南(SXSW)科技节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议题讨论。该机构战略合作副总裁Neil Minocha强调:"科技的终极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更在于对日常生活的积极改变。"外滩大会展示的人机协作案例,正是将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印证了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民生应用的加速趋势。

Neil Minocha用视频向外滩大会致意

大会标志性环节"科技人文十问"今年首次由AI系统主导发问,引发关于人机关系的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直指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人类主体性。专家指出,随着AI技术深度融入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人机共生已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构建科学的适应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医疗健康成为AI技术落地的重点领域。"你愿意让AI管理健康档案吗?"这一提问在蚂蚁集团AQ健康管家展台得到直观回应:该系统整合300位名医知识库,提供7×24小时智能问诊服务,现场体验者络绎不绝。新推出的皮肤检测功能甚至让一位82岁体验者获得"生理年龄年轻20岁"的评估结果。

达摩院展示的"达医智影"系统则通过胸部CT影像分析,实现5类癌症筛查、1种急症预警及4项慢性病管理的智能辅助诊断,展现出AI在医疗资源优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在论坛上强调:"医疗AI直接关系生命安全,必须建立可信、可靠、可追溯的治理体系。"他指出,算法偏见、数据滥用等风险需通过技术规范与制度建设共同防范,这已成为全球科技伦理的重要共识。

就业影响议题同样引发热烈讨论。针对"AI将取代哪些岗位"的疑问,2024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提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协作能力,这是AI短期内无法替代的优势。"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建议从业者"主动更新知识体系,拥抱技术变革",他认为AI时代为创新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苏昊教授则强调,未来人才需要具备"打破认知框架、持续学习创新"的核心素养。

主论坛这场圆桌的讨论主题是:"AI原生时代,旧地图上没有新大陆"

其他热点问题如"隐私让渡边界""技术普惠性""人类能力退化风险"等,本质上都在探索人机协作的平衡点。AI系统在提问中指出:"人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人工智能最终成为工具还是伙伴。"

"单有速度,不是进步。"《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视频演讲中警示,技术发展需要匹配相应的安全机制,历史经验表明,"速度与安全可以共存,但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闭环。"

理查德·萨顿则从文明演进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是宇宙进入'设计时代'的关键一步,人类作为推动者,应当以建设性态度参与这一历史进程。"他将宇宙发展分为粒子、恒星、复制者和设计四个时代,认为AI技术正是人类推动文明升级的核心突破。

这些跨领域的思想碰撞形成基本共识:人机共生已成现实,理性引导技术发展需要科技与人文的协同智慧。

作为与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齐名的国际盛会,外滩大会始终保持人文与科技的平衡视角。本届大会高频出现的"协作""共创""伦理""责任"等关键词,反映出科技界对技术发展的理性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领域学者的深度参与,为技术讨论注入更多价值思考;90后、00后创新者带来的AI艺术、虚拟偶像等跨界实践,则展现出技术应用的多元可能性。

AI歌手Yuri创作者赵汗青在创新舞台分享:"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创造力,而是淘汰平庸的创作。"其打造的虚拟歌手单曲播放量突破700万次,印证了技术赋能艺术的市场潜力。

技术集市专区过半展位聚焦普惠科技,从适老化智能设备到乡村教育AI方案,展现出科技服务社会的多元路径。

"科技之上,还有人文"的发展理念正在全球形成共识。国内高校如清华、北大等已设立科技伦理实验室;牛津、斯坦福等国际名校则加强AI治理研究;阿里巴巴、谷歌、微软等科技企业纷纷投入伦理AI研发。这些举措共同推动建立"技术发展-风险防控-价值引导"的协同机制。

专家指出,当科技伦理成为高等教育标配,当风险防控内化为企业价值观,当人文反思成为科技会议常规议题,人类才能更稳健地走向人机共生的未来。

2025外滩大会通过前沿技术展示与深度思想碰撞,为全球科技发展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人文关怀的"上海视角"。

【今日话题】

你最希望AI能帮你做什么?

设计排版丨玉米

图片来源丨支付宝 互联网

原标题:《在黄浦江边深度游三天,发现上海人民还是太超前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