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暑期旅游旺季刚过,淅淅沥沥的秋雨洒落关中平原,青石板路泛着温润光泽,油坊、醋坊、辣子坊次第开启店门,新磨的芝麻香与蒸腾的醪糟气息交织弥漫。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一天,就在这氤氲着乡土气息与现代旅游活力交融的独特氛围中拉开序幕。

袁家村大景。
2024年,这个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小村庄实现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稳居陕西旅游景区榜首的"关中民俗第一村",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文兴旅、以旅强农的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从造田治穷、工业致富到旅游强村
"我们始终围绕村庄和村民发展事业。"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村庄的发展历程,"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奋斗,在三代村民的接力拼搏、两任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袁家村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先行、共同富裕的理念。"王琪表示。
袁家村的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次关键跨越。
"我们的发展堪称'三级跳'。"王琪介绍道,"第一跳是造田治穷。上世纪70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跳是工业致富。80年代创办白灰厂、水泥厂等村办企业,成为陕西首个'万元户村';第三跳就是旅游强村。"
转型始于2007年。时任袁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占武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大胆构想。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王琪回忆道,"我们既没有名山大川,也缺乏文物古迹,凭什么吸引游客前来?"
但袁家村人凭借敢闯敢试的精神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他们从200米长的民俗街起步,巧妙地将农村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把关中的老建筑、老物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成独特的旅游载体,将关中人的日常生活演变为生动的旅游体验,让城市游客来农村寻找乡愁记忆,感受家的味道,逐渐成为西安、咸阳周边小有名气的"乡村度假村"。

袁家村。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客流量持续增长,2010年袁家村开始升级发展乡村度假产业,精心打造特色民宿和精品客栈,逐步拓展出酒吧街、书院街、民族风情街等多元旅游新业态,成功将原先的一日游转变为两日游甚至多日游模式。
2015年,袁家村开始从量变向质变提升,从度假游转向主题游和深度游,通过优化提升业态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开办"农民学校"和"袁家村夜校",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每年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王琪表示,"最让我们欣慰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这比单纯挣钱更有深远意义!"
从"一店一品"到"前店后厂"
乡村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为何袁家村能持续吸引游客?答案就在于对食品质量的极致追求。
漫步袁家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店一品"经营模式。酸奶店只卖酸奶,豆腐店专售豆腐,辣子店专营辣子,每个店铺只经营一种产品,绝不重复。
"我们袁家村有个铁规矩,"醪糟合作社社长袁雷介绍道,"一个店只能经营一个品类,不能看到别人家什么卖得好就盲目跟风。这样才能把产品做精做透,也让每家店都拥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在他的身后,"袁家村醪糟"五个大字格外醒目,墙上悬挂的合作社营业执照和股权结构图,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庄与众不同的发展故事。
2010年,袁家村开启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将8家传统作坊改制成第一批股份制合作社,由党员带头示范,全村村民积极入股。这场变革让村民转变为股东,让传统手艺转化为股份,让整个村庄成为利益共同体。当年效益最好的合作社收益率达到130%,效益一般的也达到50%,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王琪介绍:"我们通过合作社机制,把原住民、新村民和各经营主体有机整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格局。"
走在袁家村的街道上,你会发现一个温暖的现象:游客即使不在某家店消费,也可以自由使用洗手间、接取热水、休息小坐,甚至可以把在一家店购买的食物带到其他店门口享用。这就是袁家村特有的待客之道,也是利益共同体最生动的体现。

游客排队购买麻花。
"前店后厂"是袁家村的另一大特色,麻花、酸奶、粉条、豆腐等10余个作坊全部实行可视化生产。在油坊合作社,工人们正在手工灌装菜籽油。"游客能亲眼看到我们如何精炼、压榨、过滤、沉淀,让大家吃得放心最重要。"油坊工作人员韩晓鸽笑着说,"现在我们一个月销售额能达到200万元左右呢。"
为确保产品质量,袁家村实行严格的"四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结算和统一质检。村里专门成立原料采购组、质量监督组,对面粉、食用油、食醋等主要原料进行统一采购,从源头保证产品品质。
"今天你在袁家村吃一碗面条,我们能保证这碗面里的面粉、菜籽油、辣椒、醋等主要原材料都来自袁家村本地。"王琪自豪地说,这就是袁家村的底气所在。

香喷喷的辣椒。
关中民俗活态传承 传统与现代交融
袁家村的成功,离不开对关中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这里不是简单的古建筑"复制",而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生动复活。传统茶馆、秦腔表演、皮影戏等民俗活动不仅得到恢复,更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在袁家村康庄街,手工皮具艺人王庭坤坐在店铺里,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能想到,几年前他还因经营困难险些离开这个被他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2016年4月1日,我第一次来到袁家村,瞬间就被这里吸引了。"王庭坤回忆道,"古朴的仿古建筑、老物件装饰、小吃街仿古的店铺幌子,让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近年来,袁家村吸引了一批像王庭坤这样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王庭坤的店铺开业前半年生意不错,但一年后由于街道格局调整,客流量减少,生意一落千丈。就在他准备放弃时,书院街管理层邓惟愚和胡颜军了解到情况后,给予了全力支持,第二年直接免去了店铺租金。村里还帮助他调整店铺位置,改善经营状况。
"村干部时常关心我的经营状况,并提出拓展客源的宝贵建议。"王庭坤感动地说,"这种支持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现在进门有自己爱的人,出门有自己爱的事业,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如今,王庭坤定居在袁家村为新村民建设的小区里。"租金便宜,通双气,上下班只需3分钟。"王庭坤满意地说。
村委会为提高村民收入想尽各种办法。2022年,他们在游客接待中心广场组织"后备箱集市",将原本下班后漆黑的广场装扮得张灯结彩。夜市汇聚了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既丰富了游客的夜生活,又实实在在提高了村民收入。这一创新举措成为袁家村夜经济的一大亮点。
如今,"袁家村"的金字招牌备受市场青睐。回顾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其核心在于真正实现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引擎,以旅游为通道,让村庄不止于观光,更成为可感、可品、可忆、可生活的乡村共同体。在这里,乡土中国与现代流量相辅相成,传统手艺与青年创业并肩同行,袁家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充满温度的共同富裕之路。
原标题:《咸阳袁家村如何用"乡土味"烹出"文旅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