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全国最大力度美妆新政,科技赋能化妆品产业迈入3.0时代

小编 62 0

2025年秋季,中国化妆品产业迎来重大变革。上海率先发布被业内称为“全国最大力度”的美妆产业新政,以11项创新举措推动行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全面升级。

9月25日,《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这一政策聚焦打造“上海制造”新品牌,为陷入流量见顶、营销内卷困境的化妆品行业指明了新发展方向。数据显示,上海已成为头部彩妆品牌最集中的城市,总部位于上海的品牌在《2025 CBE·胡润中国彩妆品牌TOP50》中占据17席,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零售额达685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在AI技术全面赋能的时代,上海的蛋白质大模型、微生物数据库、高校新兴学科和医院研发中心正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这个传统“美丽产业”焕发新生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越来越多的“上海制造”新品牌脱颖而出,国际巨头也纷纷加大在沪投资布局。

迈入3.0阶段: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回顾上海化妆品产业发展历程,2017年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上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被视为“政策1.0”版本,首次将美丽健康产业提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以“东方美谷”为核心重新规划产业布局。

2021年《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发布标志着产业进入2.0时代,首次提出量化目标,推动智能制造与数据驱动决策,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关键转型。

此次新政的出台意味着上海化妆品产业正式迈入3.0阶段,进入全方位生态构建时期。新政聚焦科技赋能、数智驱动、监管提效,重点鼓励原料创新和应用、推动前沿技术在化妆品领域应用、支持品牌建设与在线新经济平台赋能,系统性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优势。

新政以突破性举措攻克产业瓶颈。配合全国最高的补贴标准——注册类新原料每项200万元、备案类新原料每项50万元,支持新原料开发等化妆品项目申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提供监管部门“提前介入指导”等服务,全力打造原料创新最优生态。

新政更以前瞻性布局定义产业未来。上海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提出“发展功能性化妆品”,推动产业从通用型产品向精准护肤转型,基于皮肤大数据和临床验证,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新政还支持AI模拟计算、类器官等前沿技术应用,系统整合AI、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机构等跨领域资源,建设“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中心”,支持“AI+制造”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形成上海独有的产业创新矩阵。

至此,上海完成了从“物理集聚”到“智能制造”再到“生态定义”的三级跨越,不仅重塑了本地化妆品产业发展路径,更在全球美妆产业格局中树立了以硬核科技为引擎、以精准政策为基石、以完整生态为支撑的“上海模式”。

技术突破:攻克原料“芯”难题

原料是化妆品行业的“芯片”,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原料研发。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期间,拜尔斯道夫中国研发的专利成分“异丁酰氨基噻唑基间苯二酚”(Thiamidol630)正式获得我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新原料注册证书。

拜尔斯道夫中国企业事务总经理雷开霆表示:“Thiamidol®630成为中国历史上第2个美白祛斑新原料、《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第1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美白祛斑新原料,是国妆新原料注册的第1号。这彰显了拜尔斯道夫在护肤科研的卓越实力。”除了原装进口,下半年“上海产”Thiamidol630妮维雅新品也将获批上市,并同步锁定上海作为全球首发地。

长期以来,高端化妆品原料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大多停留在模仿和跟随阶段。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天鹜科技AI+酶催化平台负责人卢星宇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化妆品产业带来重要发展窗口期。

天鹜科技大模型团队

天鹜科技作为国际领先的AI蛋白质设计企业,在2024年11月宣布完成超亿元的A轮融资。同年,公司开始布局化妆品赛道。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蛋白质设计通用人工智能AIACCLBIO™,能够直接预测蛋白质功能,突破了以AlphaFold为代表的结构预测方法“只能预测结构而无法设计功能”的局限。

实验人员正以湿实验去验证大模型的设计结果

卢星宇告诉记者:“如今的消费者更多是‘成分党’‘科学护肤派’,相较品牌,更注重功效。而化妆品行业普遍存在成分同质化严重、过于注重浓度竞争的痛点。随着更多新兴技术的引入,原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为化妆品行业,尤其是上海制造的国产品牌提供了大量机遇和利好。”

产学研医协同:打造创新策源地

上海化妆品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完整的产学研医一体化生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成分创新到功效验证,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创新闭环。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健康与化妆品医研融合中心创新构建了“诊疗—研发—评价—监测”四位一体的融合式化妆品皮肤健康服务体系。20世纪90年代起,该院便承担国家化妆品皮肤病诊治工作,以及化妆品的人体安全性与功效评价任务。

上海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主任谈益妹指出,近年来化妆品市场呈现细分趋势,针对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医美术后修护等特定皮肤问题与场景的护肤需求,正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产品开发已从过去‘一盒万用’的通用思路,转向更加精准化、针对性强的方向,并更加注重循证路径的支撑。”

在香气研究领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建的AI+创香研究中心正在用科技重新定义调香艺术。中心主任寇兴然介绍,传统调香行业长期过度依赖调香师个人经验,致使产品质量波动大、研发周期长。而AI调香师拥有三大核心体系:数据驱动的基础建设、智能研发提升效率、精准感知引领个性化,能有效缩短研发周期。

该中心的人机交互创香系统可以通过脑电波变化精准捕捉情绪波动,辅助调整香氛配方,直到情绪显示“愉悦”时,适合用户的香氛配方就完成了。这种将情绪价值量化的创新方法,为化妆品带来了全新的情感维度。

天鹜科技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也代表着上海产学研医的协同发展。卢星宇表示:“天鹜科技始于交通大学的洪亮课题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成功交付三十余款蛋白质设计项目,服务于多个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也是上海化妆品产业的优势所在——国际大牌的总部和医药制剂在上海静安,从张江做产学研转化完了之后,企业有机会和头部品牌合作,也可在奉贤美谷接触本土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出海。上海化妆品产业形成了独特生态。”

新生态孕育新动能

上海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也得益于政策精准布局构建的完整产业生态。

在市场端,电商平台为上海化妆品经典品牌触达新消费群体提供了便捷通道。在政策引领下,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抖音电商、拼多多、小红书、得物等本地头部电商平台,持续打响“上海制造抖一抖”“上海制造一起拼”“上海制造红起来”“上海制造得好物”等活动品牌。

这些平台通过专人服务、免费开店、佣金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本地品牌上电商平台,扩展销售渠道,实现品牌与平台双向赋能。上海家化旗下的六神品牌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今年年初,在上海市经信委推动下,六神参加“抖一抖”活动,开设抖音新店,推出创新产品驱蚊蛋,通过新渠道拓展消费群体,实现了品牌年轻化和销售增长的双重目标。

在产业空间方面,上海推出的“工业上楼”政策为化妆品企业提供了集约化发展路径。澄穆实业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化妆品企业,专注科研,旗下“至本”品牌在天猫“618”中国货排名第九。上海市经信委会同市规资局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后,澄穆在宝山区获得34.9亩土地建设创新产业中心。

在2023年至2025年,上海实现新增3000万平方米“智造空间”目标。上海已产生首批97个市级“智造空间”优质项目,亩产效益达1830万元,是上海市工业园区亩均产值的3倍以上。

跨境电商便利化政策亦同步发力,针对化妆品等货物优化海运出口流程,助力品牌打通“最后一公里”。2025年,东方美谷携自然堂、上美、听研等区域美妆核心品牌亮相第35届IFSCC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产品凭借创新成分与科技迭代吸引国际关注。同年,“上海制造佳品汇”首次出海日本大阪,集结90家上海品牌展出千余件展品,覆盖美妆、服饰等八大品类,吸引超万人次参观。橘宜集团旗下橘朵、酵色等品牌已进入东南亚、日韩、欧美等50余个市场,2024年海外业务同比增长超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