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伤身更伤心:世界心脏日专家揭秘科学护心法则

小编 66 0

“2025年世界心脏日”上海健康大讲堂上,医学专家讲述肥胖与心脏的关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的头号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其占全球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中国,这类疾病的致死率甚至超过恶性肿瘤,高居首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0至40岁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过去十年间上升了13%,与此同步的是该年龄段体重超标率的持续攀升。

每年9月29日的“世界心脏日”旨在提升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2025年的主题“律动不息”强调了对生命每一次心跳的珍视。在相关活动中,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敏深入剖析了肥胖与心力衰竭之间的潜在联系。

“2025年世界心脏日”上海健康大讲堂上,医学专家讲述肥胖与心脏的关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

张敏医生将心脏比喻为人体的“水泵”,需要持续为全身供血。肥胖者体重的增加意味着心脏必须额外“加班”才能满足身体需求。长期超负荷运转会导致心肌肥厚,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气短、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质量。

肥胖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损害心脏健康。一方面,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且血压更难控制,易引起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下降。另一方面,肥胖直接导致心脏结构变化,包括左心室质量增加和相对壁厚度增厚。肥胖常伴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反复缺氧和血压波动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长期压力负荷为心衰埋下隐患。

如何科学评估体重状况?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韩文正建议定期监测关键指标: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为18.5-24.9;腰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血压需维持在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以下;同时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四项,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

对于超重人群,韩文正提倡设定6个月内减重5%-10%的合理目标,相当于每月减重2-4公斤。适度减重可带来收缩压/舒张压降低、甘油三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提升以及血糖改善等多重心血管获益。他强调应避免过度节食或盲目使用减肥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或手术干预。

针对“不吃主食可轻松瘦身”的误区,韩文正指出这种方法易导致反弹并损害代谢健康。守护心脏的健康法则——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和压力管理,恰恰是科学减重的核心。熬夜、高糖饮食和精神压力等不良习惯会加速心脏衰老和体重增加。

在运动方面,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2天肌力训练。日常可融入开合跳、高抬腿、快走、爬楼梯等碎片化活动。初学者应从快走、骑行、游泳等低强度项目开始,逐步增加时长和强度。

运动安全不容忽视。每次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热身,结束后充分放松。心血管高风险人群或出现胸痛、胸闷、明显气短、头晕心悸等症状者,应先就医评估。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压迫感、严重气短或眩晕,应立即停止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