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 张旭
文稿整理 | 刘海川
随着2025年国庆和中秋双节临近,应急管理部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详细介绍假期外出旅行和游玩的安全注意事项。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强调,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今年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总量预计将达到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2%。交通、餐饮、住宿、景区等行业将迎来客流高峰,公众出行和旅游活动集中,大型活动频繁,安全预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针对网络上一些自媒体或旅游博主推荐的非正规“网红打卡地”,应急管理部特别提醒,公众切勿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
关于这类“野生景区”,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月琴指出,尽管这些地方景色独特、游客较少,但从安全角度评估,它们属于典型的“三无地带”:无监管、无应急预案、无应急物资保障。近年来已成为山地遇险事故的高发区,全国多地已出现多起因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引发的安全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8月16日22时左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发生山洪,导致10人死亡、2人失联、1人获救。事发地点正是一处非正规露营区,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不到一个月后,又有游客无视安全警告,擅自进入西藏十三金塔未开发区域,被当地官方通报。9月10日,西藏普兰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声明称,近日部分游客不听劝阻,强行进入十三金塔未开发区,导致人员被困事件。后续救援动用了大量公共资源,并对救援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实际上,我国多地已明确规定,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的人员需自行承担责任。2023年9月19日,四川省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未开发开放区域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引导公众不得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游览,如因擅自进入造成破坏、纠纷或伤亡等后果,个人将承担相应责任。
2025年7月15日,青海海西州文旅局联合当地公安局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区和擅自进入“无人区”的公告》,规定各旅游公司等团体未经批准不得以探险、穿越等名义组织团队进入自然保护区。按照“谁组织、谁负责”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对因非法进入造成生态破坏或安全事件的,将依法严厉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谈及此类事件的共同特点,朱月琴表示,一是网上“秘境攻略”信息混杂,真假难辨,普通游客难以识别;二是多数徒步者缺乏专业装备;三是很多人高估自身野外能力。面对自媒体推荐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公众应提前思考三个问题:谁负责监管?遇险谁来救?出事谁担责?
同时,公众需牢记“四要”和“四不要”原则。朱月琴解释,“四要”包括:第一,选择正规景区和开放路线,避开野生景区和野路;第二,配备专业导航设备、头灯、绷带等应急救援物资;第三,出行前72小时持续关注当地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橙色预警以上立即取消行程;第四,结伴同行,并向亲友报备路线和返回时间。
“四不要”则是: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非专业攻略;不要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不要冒险挑战高难度路线;不要在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出行。
若在游玩中遭遇突发强降雨、山洪或泥石流等灾害,应如何避险和自救?朱月琴指出,公众需保持冷静,掌握“三个法则”:快速撤离、正确求救、懂得互救。
朱月琴强调,如果在游玩时发现溪水暴涨、水质浑浊或山谷有异常声响,应立即向高处垂直逃离沟谷,切勿顺沟向下跑,避免在桥梁、陡坡或低洼地停留。
“会求救”是关键。一旦被困,应尽快报警并提供准确位置、人数、伤情及环境信息。夜间被困时,可利用手机灯光或发光物体发出信号,等待救援。
“还要懂互救。”朱月琴补充,如同伴落水,应在岸边利用绳索、树枝等工具施救,切忌盲目下水。
另需注意的是,假期出行前,家庭火灾预防也不容忽视。江苏省无锡市消防救援支队一级指挥长周广连提示,要科学断电,保“必要”通“安全”。对电视机、机顶盒等常通电设备,及热水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应直接拔掉插头。仅保留冰箱及安防设备电源,并确保周围通风,防止过热引发事故。
其次要细致排查,防“小隐患”酿“大问题”。周广连表示,需检查延长线插座是否有3C认证,外壳是否破损,电线绝缘层是否老化开裂;家中锂电池设备应远离沙发、窗帘等易燃物。
燃气安全也需重点关注。“做到‘一关二查’。”周广连指出,“一关”即关闭燃气总阀门,这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二查”即检查软管是否老化龟裂,接口是否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