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9月23日,北约32个成员国共同发布联合声明,敦促俄罗斯对近期连续发生的领空入侵事件承担全部责任,并警告此类行为可能造成局势误判和人员安全威胁。声明强调,俄方必须立即停止相关行动,否则北约将动用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安全。
分析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近期欧洲加强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引发莫斯科强烈不满,导致俄方在波罗的海、黑海等区域加大军事活动频率。俄罗斯的这些举动既是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宣示,也是对西方援乌行动的回应,通过在北约东部边缘地带进行战略试探,直接挑战北约的威慑力,并分散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援。北约此次发布强硬联合声明,展现了其在对抗俄罗斯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将双方关系推向一个风险更高、更容易发生误判的直接对抗新阶段。
波兰军方公布的坠毁在其境内的无人机残骸照片。
双方对抗从潜在摩擦转向直接对峙
近期,随着欧洲对乌克兰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明显升级,俄方被指控在短时间内多次闯入北约领空。9月9日,波兰指认俄罗斯无人机侵入其领空并予以击落,将技术性侵犯上升为军事行动,显示北约对俄方活动的应对已从单纯监控转为主动拦截。随后,北约于9月12日启动代号“东部哨兵”的军事演习,一方面回应波兰无人机事件,另一方面强化东翼的威慑与防御态势,表明北约将成员国安全视为整体威胁的坚定态度。
9月13日,罗马尼亚又指控俄罗斯无人机在攻击乌克兰时进入其领空,刻意凸显乌克兰冲突的外溢效应,认为俄方军事行动可能无意或有意波及北约领土,从而模糊冲突界限。更严重的是,9月19日爱沙尼亚报告俄罗斯三架米格-31战机闯入其领空后,北约紧急调动意大利、瑞典和芬兰战机升空驱离,整个行动仅持续12分钟,进一步显示俄北“猫鼠游戏”的升级风险和危险性。
从地理分布看,此次北约指责俄罗斯侵犯的领空主要集中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这些区域是双方的战略缓冲带,表明对抗行动具有明确针对性。北约在声明中首次以集体形式将领空侵犯定义为“导致局势升级”事件,并指出“俄罗斯对这些行动负全责”,凸显北约将俄方入侵视为系统性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孤立事件,归咎于俄方单边挑衅,从而加剧对抗尖锐性。同时,北约强调采用“一切必要手段”回应,反映其对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战略上遵循“威慑与防御”双逻辑,即通过展示武力阻止俄方进一步行动,并确保冲突升级时能快速反应。北约还特别强调“依据国际法”采取行动,意在占据道德制高点,反驳俄方法律辩解,为未来多边行动铺垫基础。
北约在声明中重申对集体防御条约的“坚定不移”承诺,向外传递团结信号,尤其在芬兰和瑞典加入后,东翼防御体系得到巩固,使联盟更有底气对俄施压。例如,在爱沙尼亚战机事件中,北约特意调动意大利、瑞典和芬兰战机升空,不仅展示跨成员国协作效率,还突出新成员在防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防止莫斯科误判北约反应能力。这些举措反映北约在处理对俄关系上的适应性进化,标志双方对抗正从潜在摩擦转向直接对峙。
对于一系列领空侵扰指控,俄方予以坚决否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有关俄飞机或无人机侵犯领空的指控“缺乏可靠数据或令人信服的证据”。
俄军主要使用“天竺葵”系列无人机对乌克兰目标实施打击。
对国际安全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北约与俄罗斯的对抗加剧将恶化北约东翼国家的安全环境。从战略层面看,东翼地区本是双方缓冲带,但频繁对抗使其转变为前线地带,安全形势从相对稳定转向高度不稳定,导致东翼国家对外部威胁的集体焦虑。例如,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等历史上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地处俄邻接区域,对俄军事行动高度敏感。此次所谓的领空侵犯事件,直接加剧其脆弱感。波兰在击落俄无人机后,已宣布提升边境监控能力;爱沙尼亚呼吁北约永久增兵,加大国防投入;罗马尼亚将该事件认定为乌克兰冲突外溢,可能波及北约领土,导致东翼国家更深度卷入地区冲突,使其安全形势从“防御性稳定”转向“对抗性不稳定”。
对更广泛欧洲安全而言,当前俄北对抗加剧区域分裂和联盟对峙风险,可能使欧洲重回冷战式集团对抗格局。长期来看,欧洲安全部分依赖北约与俄有限合作,但本次事件表明互信濒临破裂。北约在声明中强调“遏制来自四面八方的所有威胁”,暗示冲突风险从特定热点扩展至全欧范围,可能带来更大安全隐患。例如,德法等西欧国家可能被迫选边站,强化北约团结,但这会削弱欧盟自主安全努力。北约强硬回应虽短期维护联盟威信,但长期可能加深分裂,导致欧洲内部矛盾升级。
从全球战略层面看,对抗影响体现在国际法秩序和误判风险上,可能超越欧洲波及全球稳定。北约声明强调“依据国际法”行动,试图将冲突置于法律框架,但俄可能反驳北约东扩违反过去协议,引发法律争议。这种对立削弱国际法权威,使领土侵犯问题政治化,鼓励其他地区模仿类似对抗模式。
对抗误判风险极高。现代战争中,军事行动快速且不可预测,无人机和战机闯入常涉及自动化反应系统,一次意外交火可能触发链式反应。例如在爱沙尼亚事件中,12分钟对抗窗口极短,快速升空驱离增加误判概率,任何通信故障都可能升级为交火,从而大幅提高冲突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威胁直接参与国,还可能通过联盟条约扩散,如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一旦触发,将卷入全球力量。北约在声明中明确警告“可能导致误判,并危及生命安全”。
俄罗斯米格-31截击机在执行任务。
未来双方关系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北约的强硬声明和军事回应表明,其短期内已放弃与俄“重启”关系的尝试,转向更强硬的遏制战略。特别是俄乌冲突长期僵持,成为影响双方关系的关键变量。从俄方视角看,北约虽未直接介入冲突,但其在俄周边强化军事行动是对俄的包围战略。面对压制,俄可能采取更激进行动,包括将领空侵犯常态化,或利用网络攻击、代理人冲突等混合战争手段施压北约。这些举措将使双方关系持续紧张,甚至进一步恶化。
而从长远看,随着地区安全形势及双方战略目标变化,俄北关系可能呈现危机升级与间歇缓和交替的波动性。一方面,若俄乌冲突找到政治解决方案,双方可能重启对话,紧张对峙或缓解。从北约声明看,虽态度强硬但仍留有余地,宣布手段包括“军事和非军事措施”,即除直接军事干预外,还有经济制裁、外交孤立等空间,暗示外交选项未完全关闭。而俄因经济压力也可能调整策略,从强硬对抗转向务实合作。
但另一方面,由于北约东扩、援乌等结构性问题难解,双方对抗可能长期固化。北约将继续强化东翼部署,甚至东扩至格鲁吉亚或乌克兰,而俄则侧重不对称应对,在强硬军事回应同时,强化与印度、沙特等国战略协作,寻求“战略突围”,使对抗制度化、阵营化成为“新常态”,迫使双方关系在“冷和平”状态下徘徊,陷入新“安全困境”。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