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亡者归来”幻象:威马、哪吒、高合复活赛背后的现实困境

小编 63 0

新能源车“亡者归来”幻象:威马、哪吒、高合复活赛背后的现实困境

当前新能源车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仅凭反内卷措施和国家级购车补贴等政策支持才勉强稳住市场。现有车企生存尚且艰难,已退出品牌想要“亡者归来”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撰文丨关不羽

近期新能源车领域传出一些看似积极的信号。

曾退出市场的知名品牌如威马、哪吒和高合,似乎出现“复苏征兆”。无论是破产重组、外资介入还是复工复产,这究竟是“亡者归来”的励志故事,还是“诈尸还阳”的资本游戏?

这场传闻中的“复活赛”,成为了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最引人关注的现象。

2025年6月,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正式启动破产重整程序。这位昔日新势力阵营的佼佼者、销量冠军,最终黯然离场。没有鲜花与掌声,只留下混乱的残局。

公司负债总额高达260亿元,流动负债达到122亿元,而账面资金仅剩1500万元。财务数据触目惊心。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哪吒汽车的供应商和员工。拖欠供应商款项达60亿元,伤害巨大;拖欠5000余名员工工资及补偿金4.6亿元,更是雪上加霜。

损失最惨重的当属慷慨投资的股东们。

哪吒汽车共完成8轮融资,总额超过130亿元。股东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宁德时代和360创始人周鸿祎。但实际投资主力是地方国资。第二大股东南宁市国资委通过两家公司合计持股11.46%,仅次于创始人方运舟的11.82%。此外还有桐乡市财政局的4.44%、合肥高新的3.49%。

最焦虑的则是哪吒的车主们。

昔日的销量冠军有多风光,现在的遗留问题就有多棘手。4月15日,哪吒汽车大面积断网事件引发行业震动。随后问题接踵而至:4S店关闭、保险费暴涨、二手车价值暴跌,直至最近的维修难题。这与所有“烂尾车企”的衰落轨迹如出一辙。全球50万哪吒车主,不是在维权,就是在维权的路上。

负债累累、现金枯竭、市场信誉崩塌,哪吒进入破产程序时已濒临绝境。真能有莲藕重生般的奇迹吗?

世上没有奇迹,只有对奇迹的盲目相信和人为制造的投机操作。

6月30日,合众新能源发布《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招募期为7月10日至9月8日。截至9月8日预招募截止,传出“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的消息,似乎带来一线生机。

然而现实残酷。9月7日合众方面发布《关于重整投资人公开招募结果的公告》,最终仅有一家意向投资人完成报名并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公告未披露投资人身份,并宣布原定“遴选程序”不再进行。唯一选项,别无他选。

这唯一的希望也未必能开花结果。后续流程复杂,大致分三步:

这位神秘“白衣骑士”需提交一份“合法合规且可操作的书面重整投资方案”。冗长的限定词暗示方案难度不小。

方案通过审核后,投资人才能被确认为最终重整方,并签署《重整投资协议》。

协议签署后,进入破产重整核心环节: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提交债权人会议审议表决。

显然,以哪吒的财务现状和行业竞争态势,重整流程变数极大。

因为哪吒的剩余价值所剩无几。主要固定资产是浙江桐乡的350亩工业用地及生产线。工业用地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很多地价并非市场真实交易形成,而是国资入股时的评估价。市场认可度存疑。

即便认可,350亩工业用地价值有限。2024年浙江工业用地均价约每亩52.6万元,350亩最高估值约3亿元。三个“小目标”的资产,投入哪吒的巨坑犹如杯水车薪。

生产设备的实际价值更值得商榷,这涉及到中国新能源车产能利用率的现实问题。自家生产线尚开工不足,谁会对二手设备感兴趣?

90多亿元的应收账款看似可观,但“应收”不等于“实收”。可想而知,若有三成款项能到账,哪吒也不至破产。

其余知识产权等零碎资产价值有限。

130亿元融资、260亿元负债、181亿元亏损,仅剩这些资产。真要复工复产,还需巨额投入。

即便完成重整,也未必是“重生”,可能只是不良资产处置的终局。

目前看来,哪吒并未获得“复活赛”资格,只是在拖延时间收拾残局。

估值曾达250亿元的哪吒难现奇迹,底子更弱的威马能否复活?

威马“官宣复工”的故事看似有模有样,却漏洞百出。

9月6日上午,威马汽车公众号突然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称“正全力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时隔两年半的更新,引发广泛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质疑声。公布的生产线图片被AI工具识别为摆拍,疑点重重。9月16日,懂车帝发布视频《一线探访-威马汽车温州工厂现状》,尖锐指出:“威马汽车像在复工吗?”

采访中,威马温州工厂工作人员表示尚未正式开工,设备已停摆一两年,处于维护状态。

现场镜头显示,工厂内杂草丛生,几乎无运输车辆和人员活动。厂区停车场仅停有十几辆车。面对冷清场景,主持人感叹:“比哪吒暴雷时厂区车辆还少。”

懂车帝结论是:威马尚未正式复产,甚至无生产物流运输,9月复产可能性不大。

专业自媒体不看好,车主更无信心。威马遗留的售后问题未解决,连APP都无法使用。旧账未清,何谈新客户?

各方质疑未影响威马。9月19日,威马汽车再发《走进新威马|温州工厂探访第1期》,但未提及复产。

实际上,威马最初公告仅称“全力推动恢复量产”,“官宣复产”是外界过度解读。

不过,威马确在2025春节前完成重整。1月21日,威马汽车债权人会议通过网络召开,公布《威马汽车重整计划(草案)》。这份计划充满乐观预期。

按计划,威马2025年完成复工复产;

2026-2027年,每年推出1-2款新车型并实现量产;

2027年,年销量超60万辆;

2028-2029年,10款新车型投放全球市场;

2029年,全球年销量超百万辆,年营收超1100亿元。

如此宏伟目标,不像重整计划,更像幻想小说。

乍看以为接盘方是马斯克或王传福。但实际是深圳飞翔。飞翔背后与“宝能系”若有若无。

值得注意的是,威马发布白皮书同日,宝能汽车也发布了相关信息。

宝能入局威马,能带来转机?高度存疑。

如今的宝能远非“宝万之争”时期,自身麻烦不断。今年6月,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被执行总金额超500亿元。宝能汽车板块同样困境重重,宝能汽车集团被执行金额超120亿元。重金投入的昆山宝能汽车于2024年7月破产清算。

“白衣骑士”自身难保,威马能走多远?

宝能曾接手多家困难车企,无一成功案例。观致已停产,濒临破产;猎豹在宝能退出、国资接盘后破产;众泰经历资本炒作后依旧停产。

宝能接盘从未创造奇迹,只有残值利用。威马会是例外?拭目以待。

最后是高合,复工信息有限。

高合汽车今年5月完成工商变更,由黎巴嫩资本接手,出资额1亿美元,但未到账。另有媒体称,高合盐城工厂启动复工环评,维持15万产能,并向未提车用户退款。

信息零碎,复工前景不乐观。

首先是资金问题。当年高合依赖盐城国资,融资能力弱导致猝死。此次仅见1亿美元中东资金,即便到账也远远不足。

其次是产品定位。高合主打高端,配备顶级音响和香氛等奢侈配置。复工生产原车型,在当前市场能否畅销?

相比哪吒和威马,高合市场关注度低,无明确复工时间表,更像“复活赛”陪跑角色。

哪吒重整刚起步,前景不明。威马无真正“白衣骑士”,复工似资本炒作。高合小众高端,不足为论。三家工厂杂草丛生,生产线未启动,无一达标“选手”,何来“复活赛”?

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行业现状和市场条件根本不允许。

当前新能源车产业内卷严重,靠政策和补贴勉强维持。生存车企尚举步维艰,已退场品牌何来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约30家新能源车企退场,年均3家“暴雷”。这仅是知名品牌,未计杂牌。若30家全部复活,每家贡献十几万产能……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但客观不允许“复活”,主观却强推。地方国资深度介入新能源车产业,无法轻言放弃。

早年,新能源车产业在政策扶持下野蛮生长,地方政府凭借资源投入大量国资。多数新能源车企有地方国资背景。如哪吒有南宁国资,威马有绵阳国资,高合绑定盐城国资。

地方政府在车企创业中投入巨资,扮演风投角色,却无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车企爆雷后,市场投资者可认赔出局,地方政府不行。上级问责、供应商讨债、员工维权、银行追贷,压力重重。

故车企爆雷,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破产重整多由行政部门主导,遵循行政逻辑,追求“盘活资产”填坑KPI,无放弃选项。即便知不可为,也需尽力“复活”,留个念想。

支撑“复活赛”的最大想象是“国资信仰”。但国资非万能,更无起死回生之力。停工破产车企众多,无一成功复活案例。

既要淘汰过剩产能,又为收拾烂摊子强行“复活”落后产能。这种矛盾困境,在地方国资争相入局时便已注定。

昔日之因,今日之果,能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