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笔记本:跨越岁月的生命印记

小编 75 0

父亲离世后,我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两本珍贵的笔记:一本是上世纪50年代的工作记录,另一本是90年代的生活随笔。那本黑色硬皮笔记本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封面印着志愿军形象和“抗美援朝”字样,扉页是毛主席肖像和题词;绿色塑料皮笔记本则是八九十年代的常见款式,内页夹着几张风景插图。这两本跨越数十年的笔记,如同时间胶囊,封存着父亲生前的点滴时光。

父亲于1951年正式参加工作,最初在家乡的百货公司就职,后因邻县百货店人员短缺,被调往支援。那本黑色笔记本正是调职时家乡同事所赠的纪念品。翻开册页,父亲清秀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记录从1955年2月持续至1956年3月,内容涵盖日常工作琐事、百货销售数据、会议纪要以及学习感悟等。

父亲一生勤勉敬业,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同时内心充满热情与浪漫,怀揣着通过实干改变命运的朴素信念——这是他们那代人的共同特质。偶尔,他的笔端也会流露幽默,例如1955年6月的一页写道:“王龙祥同志,自此页起改用破旧钢笔,笔尖粗糙易刮纸,望华兄海涵。小破钢笔题。”虽无法考证“华兄”身份,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当时的轻松心境。

记忆中,父亲从未有过懒床的习惯,总是黎明即起,晨练后便开始一天忙碌。这种自律与他的人生观紧密相连:视勤俭为美德,以懒惰为恶习。童年时,每次用餐父亲总要求我碗中不留饭粒,他曾告诫:“食物吃下肚不可惜,浪费才可惜。人生在世,不可辜负粮食。”这番话让我自幼对粮食心存敬畏。

绿色塑料皮笔记本的记载始于1995年6月,止于1998年1月,断断续续勾勒出父亲退休后的生活轨迹。此时的父亲逐渐步入晚年,往昔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畅快已成回忆,人生乐趣日益稀少,他的心情也从乐观转向寂寥。正如作家奈保尔所言:“人的精力总量有限,耗尽便是终点。”父亲亦感受到时光的仓促。

我一度难以接受父母会老去的事实,因为他们总是精力充沛、随时待命。因此当父亲首次因脑梗住院时,我既震惊又无措——那个身体强健的父亲怎会倒下?自此,我才真正察觉他的衰老:精力日益衰减,行动渐渐迟缓,甚至行走都成负担。也正是在这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如童年般依赖父亲,反而需成为他的依靠。角色的转换,竟在无声中完成。

晚年时期,父亲始终在与衰老顽强抗争。他对生命充满留恋,总想以长寿弥补未尽之事。直至生命末期,他才感受到一种不可抗力的逼近,因而心生恐惧。每当母亲陪伴在侧,他总是紧握她的双手,仿佛借此抓住生命最后的微光。然而求生的意志仍逐渐消散,他终日昏沉,对外界漠然,生活再无期盼。

记得一个黄昏,我推着轮椅陪父亲在养老院散步,他忽然哼唱起《好汉歌》。这首他病前喜爱的歌曲,已多年未闻。彼时的父亲思绪混沌,我无从知晓他歌唱时是否在追忆往昔,还是在为病弱的自己打气。

那一刻我蓦然醒悟:世间并无永恒之物。童年的老宅、青春时代与恋人相约的树林、昔日每日穿梭的街巷,乃至所有熟悉的人事——它们曾构成生活的全部,令人误以为永不改变,却终在弹指间烟消云散。

而今我也步入向老年过渡的中年阶段:为孩子学业焦心,默默吃掉他们剩饭,不厌其烦教导节俭之道……这般絮叨模样,竟与当年的父亲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