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赋予盐城丰厚资源:582公里绵长海岸线,近海风速均值超7.6米/秒,年日照时数突破2280小时。盐城把握天赋优势,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在长三角区域新能源并网规模首超2000万千瓦,产业升级活力迸发,成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之一。
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海洋的蔚蓝、盐田的洁白、湿地的翠绿,与红色革命精神交相辉映。盐城传承千年盐文化、革命印记与生态理念,塑造出坚韧进取的城市气质,展现出开放包容的胸襟。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秋分之际,享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双荣誉的盐城,主办2025全球滨海论坛,吸引35国代表共聚黄海之滨,探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路径。
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日落景象(2023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产业动能强劲
作为江苏海岸线最长、海域最广、滩涂面积最大的城市,盐城资源条件卓越:沿海风能丰富,近海风功率密度高,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海上风电开发区之一。
盐城主动出击,争做“追风者”。2006年,国内当时最大的20万千瓦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在东台启动,盐城从此乘风而起,谱写风电产业辉煌篇章:
从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项目并网,到2016年全国首个商业化海上风电投运,盐城不断突破,汇聚国家能源、华电、华能、国投电力、三峡新能源等央企;目前风电装机达573万千瓦,占全国约12.8%,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盐城迎风而立,占据产业制高点。
今年8月26日,黄海深处,巨型风机叶片与轮毂在142米高空精准对接,江苏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吊装成功。该项目离岸85.5千米,创国内纪录。从陆地到浅滩再至深海,盐城不断拓展风电新领域。
唯有深耕产业,方能不负资源天赋。盐城意识到单纯扩张装机容量不足支撑长远发展,必须构建完整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城市雄心远大——打造集发电、装备、制造、应用、科创于一体的世界级风电集群。
继2009年建设大丰风电产业园后,盐城在射阳、阜宁、东台等地布局风电装备基地,吸引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头部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配套厂商。风电产业链全面覆盖研发、制造、开发、运维,年产全国40%海上风电整机、20%叶片。
在盐城东台海滨拍摄的光伏、风电项目(2023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追风”成就“海上风电第一城”;“逐日”铸就千亿光伏产业。盐城年晴天约300天,吸引天合、阿特斯、协鑫等七大龙头企业入驻,覆盖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占全国9%、12%,综合产能全国领先。
水光互补项目生动展现产业融合:蓝色光伏板排列水上,下方养殖水产,48个项目综合利用沿海水域6万亩,35个新项目蓄势待发。盐城近四成滩涂湿地焕发新生。
如何让间歇性新能源稳定消纳?盐城延伸产业链,布局氢能、储能未来产业。“风光氢储”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逐步形成。
街头新能源共享单车配备储氢瓶,体验便捷。盐城作为江苏清洁能源示范城市,推进氢能全链条,绿氢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清单,年产能2000吨绿氢。
“绿电+氢能”模式兼具技术前瞻性与经济可行性,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推动高耗能产业脱碳。
工作人员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办公(2024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内,能碳大屏实时显示用电、碳排放数据,碳报告一键生成。园区对接国际标准,推动绿电溯源认证。盐城作为全国碳达峰试点,建设三大零碳产业园:大丰港聚焦“绿电+氢能”,射阳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滨海港发展“绿电+冷能”,培育海洋算力中心等场景。
在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盐城工厂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自行车进行质检(2025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我们为可溯源绿电而来。”上海永久盐城工厂负责人表示,品牌面向海外,需绿电认证,盐城工厂年产能将达20万辆。从资源驱动转向绿电引领,产业模式深刻变革,盐城以绿电集聚产业,照亮发展前景。
文化活力迸发
盐城不仅是新能源先锋,也是文化潮流引领者。
1956星剧场由老影院改造,融合剧场、书店、文创、展览,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盐城建成55个小剧场,当前艺术季上演68部剧目,国风与先锋创意交融。
21个文化街区、36家文博馆、56座小剧场、3000多处阅读空间,文化设施如海岸潮汐林,丰富城市内涵。
KK-PARK国际街区成为短剧取景热点,年内40多部作品在此拍摄。园区负责人称家乡越来越“潮”。燕舞剧工厂、知青农场、西溪景区等各具特色,承接影视创作。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全息投影、AI交互打造沉浸体验。盐城构建从网文到短剧的产业链,设立江苏网络文学IP孵化中心,引入数字视听企业,发布行业榜单,启动短片季活动。
网络作家采风后赞盐城空气清新、生态有仙气、IP孵化领先。传统艺术焕新,淮剧版《神女劈观》点击破百万,手绘动画《美丽的森林》入围奥斯卡,创意内容收获年轻粉丝。
东台条子泥湿地“720”高潮位栖息地(2025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文化融入生活,竹林大饭店重现旧时街景,成为乡愁载体。设计师称文化空间如城市“绿肺”,展现更新方向。
荷兰花海《只有爱》实景演出、盐镇水街风情、淮剧小镇融合戏剧,打造“永不落幕的剧场”。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超20%,新业态营收增37%,多个项目入选长三角人文经济案例。
条子泥“一线潮”象征城市活力。盐城文化如潮涌动,勇立前沿。
城市精神坚韧
秋日百合绽放,森林色彩斑斓,美景背后是盐城奋斗史。
百年前张謇废灶兴垦,荒滩变良田。荷兰花海棉农变花农,千万郁金香成就世界级景区;1965年拓荒者改造盐碱地,建成华东最大人工林。
海风锤炼城市韧性。亭湖区万亩农田稻麦双收,昔时盐碱地今成米粮仓,盐城改造300多万亩农田,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串场河与范公堤间,铭记盐文明。范仲淹修堤御潮,精神传承至今。新四军纪念馆年接待千万观众,248处红色遗址铭刻革命精神。
海盐白与革命红交融,铸就克难意志。1951年挑河工奋战严寒,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今朝绿能港建设者冒寒暑建LNG枢纽,保障长三角能源。
无人机拍摄的中国海油盐城滨海LNG项目(2023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悦达集团歌词“闯出新天地”,映照城市担当。从盐区中心到粮仓、能源枢纽,盐城知责尽责。
盐城以全国0.61%耕地,产全国1.02%粮食、1.64%蔬菜、2.5%蛋类,“上海每四碗米饭一碗来自射阳”。同时作为候鸟驿站,每年数百万只鸟经停。
条子泥“720高地”原计划围垦,盐城转为保护,建人工栖息地,年吸引30万人次观鸟。申遗成功、获评湿地城市,提升城市能级。
2025全球滨海论坛加强公众参与,发布《全球滨海生态系统报告》。盐城探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肩负绿色发展使命。
鸟儿栖息在东台条子泥湿地“720”高潮位栖息地(2025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盐城队球员庞智超的“眼中有斗志,脚下有章法”,正是城市奋进写照。秋分丰收节,盐城扬帆深蓝,期待新成果。
原标题《新华每日电讯|风起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