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与2030年两阶段目标

小编 47 0

近日,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交科技发〔2025〕92号),标志着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此项顶层设计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战略规划,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清晰路径。

《实施意见》设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实现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完成落地部署,并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行业,形成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总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最终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此次政策的推出,是对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交通领域的具体落实。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交通运输领域因其场景多元、数据丰富、市场广阔,被视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先行区。据悉,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已组建完成,旨在通过“算力共用、数据共享、模型共训”的原则凝聚行业合力。

《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了四大方面共16项重点任务,构建了完整的行动框架。在加大关键技术供给方面,文件明确将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突破动态场景感知、自主决策等共性技术,并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智能铁路装备、智能船舶等产品创新。建设覆盖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被定位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核心技术底座。

加速创新场景赋能方面,政策聚焦七大领域推动示范应用:组合辅助驾驶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稳慎推进;智能铁路将研发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智慧航运将开展内河货运船舶自主航行创新工程;智慧民航将优化航线规划与机组排班,推广“无感通行”技术;智慧邮政将推广末端智能配送服务;智能建养将建立基础设施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将深化“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服务。

为支撑技术应用,《实施意见》在加强核心要素保障部分提出三项措施: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动态整合企业算力资源;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动数据共享与要素市场发展;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融合5G、卫星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交通数据传输通道的升级。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方面,文件提出通过产业联盟、科技创新平台等提升孵化能力,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与标准体系,并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部分强调将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并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交通运输部此前已组织开展两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覆盖41个城市。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项、推动一项”的原则,围绕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内河货运船舶自主航行等方向推动重大创新工程落地,并通过“十百千”创新行动加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