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内心依然澎湃不已!”当人工智能技术让老校长彭康“现身”活动现场,与年轻学子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与当代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上演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交融。9月24日,“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启动。这场面向青年群体的大型思政教育活动,不仅是对69年前那场宏伟西迁的深切缅怀,更是对青春价值定位的现代探寻:为何一代代中国青年,总能在民族需要的关键时刻,选择迎难而上,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大地?
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交汇时的坚定抉择。1956年,那列开往西北的列车装载的不仅是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更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壮志。粉色乘车证上的简短誓言,陈学俊院士变卖上海房产举家西迁,周淼冬与徐婉珠书信约定的西北情缘——这些鲜活事例,共同描绘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图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正是理解其跨越时代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当今时代,我们在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时,需要将其精神实质与当代背景紧密融合:王预然面对国外技术壁垒,以“啃硬骨头”的执着投身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这是新时代的“艰苦创业”实践。他是众多西迁精神传承者的缩影,他们的经历表明,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绽放,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将那种服务国家的自觉、那种攻坚克难的勇气,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创新行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向西而歌”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它不再局限于地理层面的向西迁徙,更体现为价值取向的“向需而行”——奔赴国家发展最急需的领域,无论是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一线,还是生态保护前线。微电子学院博士生魏上杰在高端芯片领域刻苦攻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数学与统计学院徐宗本院士带领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创“数学技术”概念,让基础学科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以专业所学响应时代召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贡献才智。
当下我们共同思考的课题是,如何让更多青少年真切体会西迁精神的感召力?2019年,西安交大学生微宣讲团在云南施甸县雷打树小学开展宣讲后,一位布朗族小女孩送上真诚书信,写道“了解了西迁精神,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后像你们一样帮助更多人”。西迁精神通过生动故事、真实人物、贴近生活的场景,实现了从“价值认同”到“行动自觉”的升华。这种精神传承,正如活动现场思政课教师岳松强调的,不能停留在“知晓”层面,更要落实到“实践”之中!
西迁印记镌刻初心,青春力量薪火相传。此次活动中,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线上互动,学子们纷纷表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志向。这种精神共鸣已超越校园界限,凝聚为当代青年共同的价值取向。当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青年共同奏响“青春报国”的乐章,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蓝图,我们欣慰地看到——西迁精神这棵由先辈植下的“梧桐树”,如今枝繁叶茂,吸引着更多青春之鸟前来栖息,也必将孕育出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