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赵孟
编辑 | 刘海川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不断加剧,各地正积极落实国家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号召,但相关政策成效一直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估标准。
最新一期的《人口与经济》期刊刊发了《生育友好指数构建、测算及省际差异研究》,通过建立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省份的生育友好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为中国生育友好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该研究由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温勇、硕士生苏阳,以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月等学者合作完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生育友好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此后,各地在推进三孩政策过程中,频繁提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生育友好指数的构建方面,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评价框架。温勇教授团队基于生育率转变理论、孩子效用成本论等理论基础,从“愿意生”“生得好”“养得起”三个核心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生育状况”“生育保障”“生育支持”三大一级指标的生育友好指数体系,共涉及17项三级指标。这一指数体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测量工具”。
“生育状况”作为衡量生育友好建设成果的关键,包括总和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平均初育年龄、孕产妇死亡率和低体重出生率5项指标。
“生育保障”聚焦于“生得好”的基础条件,从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和儿童保健(新生儿访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等)两个维度设置了6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确保了权威性。
“生育支持”针对“养得起”的核心难点,分为时间支持(带薪产假天数,标准值158天,参考23个省份延长产假政策)、服务支持(每千人托位数,对标“十四五”规划4.5个目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经济支持(育儿津贴覆盖范围、城镇登记失业率、教育经费投入占比,后者以4%为基准,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3类6项指标。
为规避单一权重设定的局限性,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CRITIC法组合赋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测算与比较。结果显示,生育支持是评估生育友好程度的关键因素,印证了“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生育友好水平”的现实规律。
进一步测算显示,各省份生育友好总指数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地区差异显著。云南、浙江、吉林排名靠前,而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反而位居中下游,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等同于生育环境友好。整体上,生育保障水平较高,生育状况中等偏上,生育支持则最为薄弱。
全国范围内,有三个省份的生育友好指数超过90分,显示出这些地区在营造生育友好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全国平均指数得分为82.73分,排名位于内蒙古与福建之间。省域得分呈现左偏分布,说明多数地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云南省以92.95分位居榜首,其在出生人口性别比(107.81)和女性平均初育年龄(26.17岁)两项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并实现了育儿津贴省级全覆盖。得分最低的为西藏,虽然总和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指标较高,但孕产妇死亡率达46.7,每千人口托位数仅0.52,均处于全国末位。

2022年9月16日,云南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对省内新出生的二孩、三孩发放生育补贴,成为全国首个以省级单位推行育儿补贴政策的地区。
云南省卫健委相关人士此前表示,生育支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2023年至2025年为评估周期,旨在与“十四五”规划衔接,三年后根据效果决定政策是否延续或加码。
与此同时,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指数得分较低。北京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61,女性平均初育年龄高达30.94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千人口托位数也只有1.52;广东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5.24)和带薪产假天数(98天)等指标也明显落后。
在生育支持方面,全国平均得分为70.41分,处于较低水平,最高分为浙江(91.89分)。各地区生育支持水平呈橄榄型分布。浙江的一孩产假为158天,二孩、三孩产假为188天,平均带薪产假天数达173天,高于全国标准,同时每千人口托位数(3.4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2.66%)和城镇登记失业率(2.6%)等指标均位居前列。
云南、吉林、江西等15个地区得分在80-90分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云南对二孩、三孩家庭分别提供2000元和5000元一次性补贴,并每年发放800元育儿补助,实现全省覆盖。吉林每千人口托位数为3.67,省会长春实施三孩补贴政策,使其生育支持水平优于黑龙江和辽宁。
山西、新疆、宁夏等13个地区得分在70-80分之间,表明这些地区在生育支持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仍有提升空间。广东和四川得分较低,其中四川仅为69.34分,带薪产假天数(98天)、育儿津贴覆盖率(0)、每千人口托位数(2.20)等多项指标低于全国均值,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投入。
研究指出,部分地区如湖北、湖南、吉林、辽宁等生育支持先行但未有效转化为生育状况改善;而西藏、四川、山东等地生育状况良好但政策支持不足,存在可持续性风险。
研究团队建议,应加强生育状况动态监测,完善经济、时间、服务多维度支持体系;各地需因地制宜,解决支持与状况不匹配问题,促进协同发展;同时强化政策宣传与反馈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生育友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