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澎湃新闻旗下湃客科技与趋势观察专家肖明超联合呈现,湃客科技频道独家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缕清风,一盏温茶,一条社交动态——这已成为当代年轻人宣告入秋的标志性仪式。他们以消费为媒介,为这个季节涂抹上独特的情感色彩。
如今,年轻人不再单纯关注气温变化,更在意的是如何通过消费行为来呼应生活的韵律。当“秋季首杯奶茶”年复一年成为网络热点,当“桂花风味咖啡”“蟹黄风味美食”成为季节的符号,消费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补充能量”功能,进化成为情感层面的“季节共鸣”。
从高原大闸蟹的消费热潮,到酒香奶茶的流行;从慵懒风着装的盛行,到城市短途旅行的走红——2025年的秋季消费市场,正经历着从“味觉享受”到“心灵满足”的转变。食物不再仅是果腹之物,更成为情感的寄托;购物也不单是交易行为,而是生活态度的表达。
随着秋风渐起,消费场景也在同步更新。品牌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商品陈列转向了消费者内心的“季节情绪”占领。
本文将带您深入剖析:在这个秋天,情感消费如何借助“仪式感”的概念,重新定义我们的日常选择与生活愿景。
趋势一:季节限定感,打造秋季消费的情感剧本
立秋刚过,“秋季首杯奶茶”话题便再度席卷社交平台。这已不仅是一杯饮料,更像一个情感开关——轻轻触发,便能启动整个季节的消费仪式。
2025年,该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再度引爆,总曝光量突破百亿次。美团平台同步推出“立秋奶茶促销季”,联合超过25万家商户发放超5000万张优惠券,将情感共鸣有效转化为消费动力。
为何“季节感”能成为秋季消费的核心要素?

因为情感价值正在成为新的定价标准。一杯标注“秋季限定”的奶茶,一份添加了桂花、栗子、南瓜的甜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口味,更是一种“为生活增添仪式感”的参与体验。正如《2025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所指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已成为年轻人的首要追求,情感价值已成为影响消费选择的关键因素。

社交平台持续输出“秋季生活方式”模板。2025年夏末,抖音上“琥珀色调”秋季穿搭话题单周曝光量超过3亿次,从色彩搭配到场景选择,构建出一整套可参考的季节美学。线下空间也随之呼应:咖啡馆与商业中心纷纷采用暖色调照明、装饰干花与落叶元素,打造“拍照打卡价值高”的秋季氛围。


从饮品选择到服装搭配,从线上话题到线下体验,“季节感”不再只是“应季而食”,而是现代人重新建立生活节奏的方式。对品牌来说,谁能准确把握这种情绪、提供沉浸式的季节体验,谁就能真正与年轻消费者同频共振。
正如有人感叹:秋天不会因为一杯奶茶而延长,但那一刻的参与感,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认真地度过这个季节。
趋势二:大闸蟹消费升级,从时令美食到社交符号
每年秋季,大闸蟹都会如期成为餐桌明星,而今年的热度来得尤其早、特别旺。在淘宝天猫平台,“大闸蟹品类促销日”于8月底提前启动,蟹券和提货券销量同比激增13倍,成为今秋预售大战的亮点之一。这场食蟹热潮已不再是简单的饮食行为,而是演变为一种蕴含节气文化与社交属性的消费仪式:品尝螃蟹,就是入秋的宣告。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大闸蟹的认知呈现分化趋势。一方面,在朴朴超市等新零售平台,120克规格的大闸蟹单价已降至14.9元/只,走向大众消费;另一方面,作为“蟹中精品”的阳澄湖大闸蟹,则强化品牌建设、溯源防伪和限量销售。今年阳澄湖产区不仅启用二维码追溯系统,还首次引入销售总量控制,规定每亩水域最多出售600只蟹,售完即止。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闸蟹的消费场景正从“食用”向“体验”拓展。“蟹宴结合旅游”“蟹市搭配文化体验”等复合模式在各地兴起:太湖周边的捕蟹体验活动、苏州的蟹文化讲座、上海的秋季主题市集……大闸蟹不再仅是食材,而是串联起文化体验、教育传播与社交互动的秋季生活载体。

2025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仪式暨推广活动
从线上预售的火爆到线下场景的多元化,从价格普及到体验升级,大闸蟹在2025年秋季完成了自身的“价值升华”。它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成为年轻人追求季节仪式感、社交认同感的重要媒介。
趋势三:轻量化养生,秋季滋养成为日常生活的温柔抵抗
当“秋燥”取代暑热,年轻人开启的不仅是衣橱更替,更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身心系统更新”。小红书上的热门话题,秋季养生你选哪种方式、秋日润燥食谱,阅读量双双破亿;而在便利店与外卖平台,润肺梨汤、草本茶饮、即食药膳的销量稳步上升——养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进补,而是融入日常节奏的“轻松养生”。
这一趋势在饮品领域表现尤为明显。2025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4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5%;中式养生饮品线上销售增长46%,线下专门店数量几乎翻倍。数据背后,是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追求口感刺激,到注重成分功能,年轻人正试图通过每一杯饮品,实现“滋养自由”。
品牌也在积极回应这一需求,不断拓展产品功能与风味:西麦推出“八珍燕麦片”,融合八种天然食材,将早餐变为温和调养的第一站;好望水推出「浓薏点」原浆薏米水,以“食养同源”为理念,主张“养生不必像服药”。


对Z世代与新中产而言,养生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而是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重获掌控感的方式。正如消费趋势调研所示,Z世代群体眼中的健康是气色良好、身体舒适、环境适应、情绪稳定等多维度的综合状态。他们已经习惯通过“早C晚A”——早晨饮用草本茶饮、晚间服用安神补剂——作为日常自我关怀的仪式。

秋季是一年中最注重调养的季节,而秋季养生热潮的背后,正反映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动定义。他们不再满足于事后干预,而是希望在季节转换中完成身体调整与生活节奏的再平衡。对于食品饮料品牌而言,真正的机遇不仅在于推出“秋季限定/滋养”产品,更在于能否超越功能型食品的范畴,与消费者建立深度共鸣的“养护型消费关系”。
趋势四:火锅热力社交,秋季夜经济的情绪焦点
秋风渐起,火锅不再仅是餐饮选择,而是化身为城市夜晚最具烟火气的“社交场域”。年轻人聚集在沸腾的锅边,寻求的不仅是暖胃的食物,更是一种在微凉季节里相互靠近的情感温暖。
数据印证了这场“热力社交”的升温:2025年,中国消费者偏爱火锅的前两大理由,分别是“食材丰富、口味多样”(50.5%)与“秋冬御寒养胃”(48.9%)。火锅市场也持续扩大,规模从2024年的6400亿元,预计在2025年接近6689亿元,呈现出需求与市场的双重增长。
火锅的形式,也随着社交需求而“进化”:向轻。小火锅、自助火锅、单人锅等便捷形式快速扩张,满足随时聚餐、快节奏社交的需要。数据显示,从2024年第二季度到2025年第二季度,小火锅门店数量增长约10%。向新。在菜品创新、口味组合、服务体验上,许多火锅品牌推出“按重量计费”模式、特色汤底、复合风味等新尝试,以吸引年轻客群。

在凉意渐浓的夜晚,围炉共食已成为Z世代强化联系、释放压力的日常仪式。锅气缭绕中,话题自然展开,人际关系悄然升温。对品牌而言,若想在这场秋季火锅热潮中脱颖而出,需要兼顾“性价比、社交属性、体验感”,通过打造打卡空间、推出季节套餐、策划互动活动,将“一起吃火锅”升级为“共同创造回忆”。
毕竟,年轻人煮的不只是食材,是氛围;涮的不只是肉片,是情谊。
趋势五:秋季短途出行,在附近寻找诗意栖息地
当暑热消散,天高气爽,一种“外出走走”的渴望在秋风中悄然萌发。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已达32.85亿,旅游消费突破3.15万亿元。在这股出行浪潮中,一种更轻松、更就近、更随性的“微度假”模式,正成为年轻人享受秋季的主流选择。
他们不再执着于远方,而是选择在“附近”发现美好。短距离、低开销、轻负担的“轻松出行”,成为秋季的关键词。新浪财经数据显示,随着“双节”假期临近,国庆和中秋假期的出游预订热度显著高于往年(同比增长73%),00后年轻游客占比达62%,高端酒店订单人次同比增长115%;自驾游和自由行产品预订人次环比上涨超60%,年轻人早已为自主、轻便的旅行做好计划。
“本地微度假”也成为酒店业新的增长点。据《2025酒店消费趋势报告》,都市人正频繁选择短途休闲,将酒店视为“逃离日常”的喘息空间——“消除工作疲惫”,成为一种真实而迫切的需求。消费趋势报告进一步证实:62.2%的消费者已尝试周末短途游,另有30.6%的人正计划尝试。一场说走就走的48小时“小逃离”,正从理想变为现实。

在这股风潮中:亲子家庭倾向“轻松带娃模式”,偏好中高端度假酒店与一站式休闲区;年轻群体则热衷于“探索小众目的地”,选择小城民宿与新兴景点,在宁静中找回自我节奏。

社交平台上,秋季城市漫步、山野露营、小镇漫游 等内容频频登上热门。用户通过分享打卡地图、风景照片与旅行攻略,将“秋季出行”转化为一种新型社交资本——晒的不是风景,是生活状态;走的不是路线,是个人风格。
对品牌而言,能否设计“秋季出行推荐路线”、构建周边微度假内容体系、合作高颜值打卡点,将直接决定能否在这场“发现附近美好”的竞争中,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与参与。
趋势六:换季焕新仪式,“美与生活”的集体更新
秋天,是气候的转换,更是年轻人集体启动的“更新模式”。从衣着到妆扮,从香氛到护肤,一场围绕“美与生活”的消费风潮正悄然兴起。
色彩是这场仪式最直观的信号。衣橱告别夏日的轻盈,转向焦糖棕、琥珀橘等温暖色调;彩妆也切换为“琥珀光泽”“南瓜色调”等秋季色系——整体风格从清爽转向浓郁,从明亮步入沉稳。正如时尚趋势报告所指,“琥珀流光”正成为这一季的审美焦点。

在具体品类中,焕新需求持续释放能量:美妆护肤市场2025年上半年规模达2352.3亿元,同比增长10.1%,成为“美丽消费”的坚实基础;香氛作为情绪调节工具,琥珀、木质、奶油麝香等香气热度上升,成为“可嗅见的秋季”;服装行业则迎来194天的超长上新期,为品牌提供了从初秋到深冬的持续沟通机会。
在服装穿搭层面,“秋季上新”成为品牌争夺市场的关键阶段。根据行业报告,2025秋冬品类迎来了最长销售周期——194天的上新期。这意味着,从早秋到深秋,消费者有更长的选择时间,这也给品牌提供了更多“焕新”营销触点。
社交平台则提前铺设了“秋季美学”的传播路径。小红书 提前规划秋季穿搭 话题30天内热度破亿,各种色彩指南、搭配模板被广泛分享——消费者不只是购买产品,更在提前预订一种“秋季形象”。

从护肤到穿搭,从彩妆到香氛,秋天已不再只是一个季节,而成为一年一度“美与生活”的集体重启。品牌若能以“焕新”为主线,串联多品类、营造仪式感,便能在换季节点真正融入用户生活——因为他们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份“成为更美好自己”的秋季承诺。
结语:秋季经济,情感与生活的共生叙事
从大闸蟹的丰腴、桂花的芬芳,到琥珀色调的妆容、木质调的香氛与柔软针织——年轻人正通过这些秋季特有的消费选择,重新捕捉生活的节奏与掌控感。
他们以季节为节点,借助一杯茶、一顿火锅、一次短途出行、一次衣着更新,完成内心情绪的整理与外在场景的重构。这些行为背后,是一场从“季节消费”到“情感消费”的集体迁移。
对品牌而言,秋季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短期的销售增长,更在于能否与用户建立“季节共鸣”——在合适的时节,讲述契合情感的故事。谁能将短暂的秋天,转化为值得珍藏的生活体验,谁就能在年轻人心中,留下超越季节的认同。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秋天如此短暂,我要让它值得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