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日完成了铁路机动弹道导弹的首次实战化试射,此举可能使其成为继朝鲜之后全球第二个正式部署此类先进武器的国家。
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指出,印度于24日在一个保密地点进行了核威慑能力展示。印度国防部宣布,在模拟“全作战场景”条件下,通过轨道式移动发射平台成功发射了“烈火-P”导弹,并强调此次任务全面实现了预设目标。
随着俄罗斯SS-24铁路机动导弹退役,仅朝鲜公开拥有该技术,印度加入这一“精英俱乐部”的战略意图何在?铁路机动系统又具备哪些独特战术优势?
印度军方公开的“烈火-P”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实景。
突破预期的“烈火-P”导弹
“烈火-P”作为印度新一代中程弹道导弹,旨在替代老旧的“烈火-1”和“烈火-2”型号。通过采用先进推进剂、轻量化复合材料、高精度制导系统及一体化发射筒设计,其长径比优化、尺寸紧凑,性能远超同级别导弹,被视作印度版东风-21的升级迭代。军事专家推测,该平台将衍生出反舰型、常规打击型、核威慑型及高超声速变体等多功能型号。
印度尚未公布“烈火-P”的详细参数,外界估算其重量约11吨,长度10.5米,直径1.15米,有效载荷能力达2吨。官方宣称射程覆盖2000公里。弹头配备的四片全动舵面可在飞行中动态调整轨迹,显著提升打击精度,这一特征成为其反舰弹道导弹潜力的关键佐证。
“烈火-P”导弹升空瞬间的实战画面。
此前,“烈火-P”仅采用公路机动发射模式,由六轴军用卡车搭载发射筒。该筒体集成温控、支撑、起竖及发射功能,大幅提升导弹防护与响应效率。印度早期“烈火”系列多裸露运输,易受环境损害,直至“烈火-5”后期才引入筒装技术。“烈火-P”的发射筒设计被认为源自“烈火-5”的成熟经验。
该导弹于2021年6月28日完成首射,印度国防部当时确认其核弹头搭载能力。后续多次试射后,9月24日的行动由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与战略部队司令部(SFC)联合执行。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在社交媒体宣称:“此次成功使印度跻身全球少数掌握铁路机动贮运发射技术的国家行列,显著强化了核常兼备力量的生存能力。”
印度早期导弹测试曾使用简易轨道平台,但非真正铁路机动系统。
印度研发铁路机动系统的战略动因
严格而言,这并非印度首次尝试铁路发射。早在2010年“烈火-3”试射时,印度便宣称掌握该技术,但实际仅将导弹置于铁路平板车运输,缺乏指挥单元与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处于雏形阶段。
本次“烈火-P”系统则高度集成:包含改装机车头(内嵌指挥设施)及导弹发射箱(可扩展多箱配置)。发射箱由货运车厢改造,顶部可开启并设排焰口,辅以伸缩机械臂规避接触网。其外观与普通货运列车无异,隐蔽性大幅提升。
曾被称为“死亡列车”的俄制SS-24铁路机动导弹系统。
铁路机动导弹的标杆当属苏联SS-24系统:20节车厢组成作战单元,含三枚射程万公里、配备分导核弹头的导弹,精度达200米。2005年退役后,俄罗斯2016年重启“巴尔古津”项目,但因经费问题搁置。美国冷战时期亦研发类似系统,最终下马。2021年,朝鲜成为唯一现役部署国,其系统搭载射程800公里的“火星-11”导弹。
朝鲜铁路机动导弹试射的官方公开影像。
铁路机动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高速机动与高生存性。导弹列车时速超100公里,可依托庞大铁路网隐蔽行动。以SS-24为例,追踪单列车需300颗卫星,实战中几乎不可能定位。系统集成指挥、发射单元,支持全天候戒备,机动中即可完成导弹测试,大幅缩短反应时间。
印度此举直接指向核威慑可靠性提升。过去其陆基力量易受打击,近年通过夜间试射、海基建设等多渠道强化生存能力。铁路机动“烈火-P”可依托6.8万公里铁路网机动,结合隧道隐蔽,显著提高反击突然性。同时,此举隐含对巴基斯坦的威慑信号:9月17日沙特与巴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巴方首次提供核保护伞。双方核竞赛持续升级,印度新系统或刺激巴方加速发展高生存性平台及反导体系,加剧南亚战略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