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敬重、互联
你可能已经发现:
雷军发布会后,批评声浪一波接一波;蔡国强以「敬畏自然」为名进行爆破创作,却被网友群起调侃;西北的贾老板谈论「品质」,至今仍是笑柄。
这三件事看似无关,却像三颗铆钉,牢牢固定在过去时代的框架上。
它们有什么共通点?依笔者之见,这几位早已是利益既得者,财富、权力、地位无一不备,却总爱摆出高姿态,以「前辈」口吻教育人、打动人,顺便再收割一波。
以往靠「情感故事」还能蒙混过关,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不仅藏不住真相,网友还会配上背景音乐、制成梗图,在全网循环传播。
1
为何这些叙事策略在同一时期集体失灵?他们真的错了吗?并非如此。在过去,他们的故事确实行得通。那时,情感和姿态就是敲门砖。
回想小米初出茅庐时,智能手机市场是何光景?
苹果定位高端,价格动不动五六千,国产智能机还处于「屏幕加键盘」的初级阶段。
消费者渴求一款性能达标、价格亲民的手机;雷军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高性价比」,但他并未直白表述。
他宣称「为发烧而生」。
这句话成了身份认同的暗语:雷军向用户表明,我和你们一样,追求极致性能、属于技术爱好者。于是,购买小米手机仿佛成了「入圈」仪式,好像加入了一个激情四射的社群。
那几年,小米确实成为许多人的信仰。凭借这套叙事,雷军在苹果和三星的夹击中杀出重围,甚至重塑了国人对本土手机的认知。
蔡国强更擅长造势。
他的标签是「火药艺术」;每次作品亮相,烟火绚烂、气势恢宏,观众情绪高涨,媒体齐声喝彩,一致称他为「用火药为自然代言的人」。
这话多么动人,听起来仿佛艺术与宇宙共鸣。普通大众很少追问成本,只记得那份震撼;加之当年,烟花自带喜庆和浪漫光环,这种叙事几乎无懈可击。
最后是西北贾老板。他靠什么起家?
「绿色」两个字。卖菜本不高端,但贴上「绿色蔬菜」标签,瞬间提升档次。
消费者一听绿色,就联想到安全、健康、高品质;于是,贾老板顺势树立了「良心商人」形象。
当年的传播环境是单向的。消费者话语权有限,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未普及,大家接收的信息多由品牌主导。
许多人真把「绿色」当作真理,真心认为这是来自西北的诚信菜品。
综合这三个案例,不难理解为何昔日的「权威叙事」能奏效。因为消费者缺乏核实途径,曝光平台也少,只能选择「信任」;再加上市场处于增长期,人们更愿意为梦想和情怀买单。
简言之,过去是一个「讲故事比做产品更易打动人心」的时代。善于叙事者,就能收获红利。
2
如今呢?情况彻底反转,我总结三点足矣。
一,传播生态完全颠覆。
以往大佬发言,如同圣旨,央视播报、报刊宣传,大众既无渠道也不敢质疑;你若提出异议,还会被斥「不懂行」。
现在天壤之别。我在朋友圈都敢调侃上司,何况公众人物。抖音、小红书、B站上,任意用户拿起手机就能记录「翻车瞬间」,平台一推,立刻上热搜。
你在发布会哽咽?
网友立马截图动图,配上恶搞音乐,瞬间变成「卖惨戏码」;你谈「敬畏自然」?马上有人找出炸山视频,配音质疑:「这就叫敬畏?」
所以说,当前传播环境如此:再讲空话、诉苦、摆架子,结果就是遭全网嘲讽。
这种变化直接引发用户心态巨变。变成啥样?吐槽成为主流表达方式;无需多言。你看某些本土品牌爱打「民族情怀牌」,但评论区首条永远是:「这东西性价比咋样?」
日前我刷到一款售价几千的鞋子,众多网友追问:「鞋底能跑多少圈操场?洗几次会不会开裂?」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你若脱离实际,立马被打脸。
花西子更典型。
早年凭借「国风故事」红极一时,后来价格水涨船高、品质日渐虚浮,负面评价反超好评。网友戏称:花西子,花光我银子。
这等于反向消费。说白了,钱难赚了,人变精了。
几年前,消费市场还在扩张,大家手头宽松,购物时多少带点「支持理想」的心态。如今是存量竞争,钱包缩水,用户精打细算。
拼多多财报就是明证。没有宏大故事,核心就一条:低价。即便被嘲「砍一刀」,也抵不住实惠;产品是否好用、值不值价、有无补贴,比任何故事都重要。
当前市场面临三重压力:信息透明、用户挑剔、经济紧缩。再浮夸的叙事,瞬间成高危行为,现代用户已无暇听虚假宣传,套路只会让你上榜。
3
其实,叙事崩塌非中国独有,国外案例同样惨淡。
海外有家企业叫 WeWork。
2010 年成立,业务非常朴实:租赁办公空间,装修后转租给创业公司;但其CEO亚当·诺依曼,硬将此事包装成「改变世界的新浪潮」。
2015 至 2018 年是 WeWork 巅峰期,诺依曼常如摇滚明星般登台,激情呐喊:我们非房地产公司,而是打造人类归属感的社区。
想想看,本质是出租工位,却吹成全球归属感。资本自然追捧,媒体跟风造势,封为「办公界优步」。
结果一轮轮融资,估值冲至 470 亿美元。可 2019 年筹备上市时,财报披露巨额亏损,烧钱模式难以为继。
投资人瞬间从「你是下一个乔布斯」转为「你是骗子」。IPO 失败,估值暴跌,诺依曼被罢免,携巨资离场。
这是典型「表演型叙事」,办公设施就办公设施,贴再多「改变世界」标签,也掩不住财务漏洞。
另有一意大利品牌 Loro Piana。
该企业专营羊绒、羊毛制品,单价常破万。2013 年被 LVMH 收购后,其叙事更清晰:高端、精致、可持续。宣传资料总强调「尊重自然、传承工艺、环保」。
穿其羊绒衫者,仿佛自带光环,连呼吸都更纯净。
可 2024 年,一份报告揭穿真相:供应链存在劳工权益问题,所谓「全链可持续」纯属虚设,部分问题早已知情却忽略。
原本消费者愿花数万买「责任感」,真相曝光后,形象崩塌;所谓「可持续」,实为「可持续欺骗」,故事越高尚,越显虚伪。
这让人联想到蔡国强「敬畏自然却炸山」场景,逻辑相同,当叙事与现实脱节,故事便成罪证。
4
旧叙事并非全无价值,但已不符年轻一代思维。那当代年轻人究竟要什么?我认为核心是:回归现实,拒绝套路。
不信?看几个真正赢得好感的例子。
近日,景德镇鸡排哥的视频爆火。他在摊前喊:「鸡排大份、现炸、真材实料;四点后不接散客学生;你可以不选我,但别错过美味。」话语朴实,却频上热搜。
据查,他的账号三天发 6 条视频,获赞近 70 万。真实、可触,本身就是最强叙事。
再看更「品牌化」的案例。
女装品牌 COCO ZONE 主理人刘一一你可能见过。品牌 2021 年创立,她不同于传统,不请明星,亲自直播讲解穿搭逻辑、设计灵感。
她直接告知用户:这款裙子为何如此剪裁、这身搭配适合何种场合。观众感觉像在交流。
这种带个性与温度的沟通,远比「续航 1,300 公里」「电脑薄过硬币」等口号更易接受。
根本原因显而易见:只讲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实在内容,用户才愿买单;这标志趋势转变:叙事主体已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向普通个体。
作为长期关注商业与传播的研究者,我常思考:企业如何在新时代重建用户认可的叙事?
笔者提出 T-R-L 模型。
T = Truth(真实)。真实指产品无虚标,用户可查验。换言之,即「透明逻辑」,公开示人,方能取信。
再看 R(Respect)尊重。
何为尊重?至少要不摆架子,不固执己见。说到这,想起西贝贾老板言:生意可弃,道理须辩明。
但用户比你还清楚真相,何必强辩?结果自陷困境。尊重很简单:认可用户体验是唯一标准。
L 是 Link,链接。叙事若不能关联用户日常,再动听也无效。
以往是「我讲你听」,现在是「我做你看;你反馈我调整;你批评我改进」。这才是「动态逻辑」精髓:持续互动,不断优化。
所以说,新时代叙事依赖三要素:真实、尊重、连接;方能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