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下午,一场聚焦都市创伤书写的深度对话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携新作《破坏实验》与著名作家陈丹燕展开对谈,以"破坏实验与个人史地图"为核心命题,探讨非虚构写作如何破解当代都市的集体创伤记忆。2017至2023年间,纽约作为全球化都市样本,在疫情冲击、社会运动与政治极化的多重考验下,成为观察人类应对系统性危机的典型场域。两位学者通过跨学科视角,揭示了个体经验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复杂互动,为理解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精神重建提供了双重路径。
李明洁:感谢各位莅临这场夏日的思想聚会。首先需要说明,《破坏实验》书名源自社会学经典方法论。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提出的"常人分析法"中,"破坏实验"特指通过微小规则扰动来观察社会秩序的建构机制。这种在受控情境下进行的微观研究,与2020年纽约经历的全域性危机形成戏剧性对照——当时代广场空无一人,当日常社交被迫中断,整个城市仿佛陷入一场非自愿的社会实验。
这张摄于2020年4月的时代广场照片极具象征意义。作为日均人流超36万的"世界十字路口",彼时竟只剩国民警卫队巡逻的身影。这种超现实场景让我意识到:疫情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件,更像社会矛盾的"显影剂",将种族隔阂、阶层分化等深层问题暴露无遗。尽管加芬克尔的原初理论排斥宏观因素,但这个概念恰如其分地捕捉了我们共同经历的猝不及防。

陈丹燕:明洁的研究触及了都市文明的永恒命题——创伤记忆如何塑造城市灵魂。从扬州十日到现代城市灾难,创伤始终是文明演进的隐性脉络。我在全球考察城市博物馆时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宏伟的艺术殿堂,而是那些记录本土创伤的社区展馆。正如皱纹刻画人生深度,城市的伤疤同样构成其独特魅力。
2022年初在纽约与明洁会面时,她刚完成东哈莱姆区的田野调查。记得她穿着从慈善商店淘来的大衣,与高线公园旁酒店的精致氛围形成有趣反差。这种深入市井的研究姿态令人敬佩——当学者放下观察者滤镜,才能真正触摸到城市的脉搏。

李明洁:丹燕老师提出的"个人史地图"概念极具启发性。您的上海三部曲通过个体生命史重构城市记忆,这种微观叙事与我的宏观观察形成互补。在纽约调研期间,我特别关注空间政治学的显性表达——如苏荷区奢侈品店的防护板涂鸦与史泰登岛民居的政治标语,直观呈现了蓝红阵营的认知分裂。
文学史上,重大灾难往往催生深刻创作。1922年艾略特《荒原》描绘的战后精神废墟,1947年加缪《鼠疫》隐喻的纳粹占领,以及中国伤痕文学对改革开放的思想启蒙,都证明创伤书写具有社会疗愈功能。纽约五个行政区在疫情中的差异化反应尤其值得玩味:曼哈顿知识分子的社交隔离焦虑、布鲁克林艺术家的街头表达、皇后区移民社区的生存挣扎,共同构成全球化城市的创伤光谱。

陈丹燕:创伤反应的延迟性是值得深思的现象。就像被利刃划伤后,肌体需要时间显现出血迹,社会创伤的心理影响往往在事件平息后才逐渐浮现。2022年我们见面时,纽约的"创伤显影"仍在进行——地铁里戴口罩的通勤者、博物馆中轮椅上的霍珀画展观众、街头对峙的抗议人群,构成城市复苏期的多棱镜像。
明洁书中记录的东哈莱姆墙画,恰是这种创伤表达的鲜活案例。当主流媒体聚焦精英阶层的疫苗特权时,少数族裔社区正用涂鸦艺术诉说生存困境。这种表达差异提醒我们:理解城市创伤需要多元视角,正如爱德华·霍珀画作中孤独的都市人,既可以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隐喻,也可能是蓝领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李明洁:纽约马拉松的观察恰能印证这种全球不平等。2021年赛事重启时,125国选手参赛却戴着口罩奔跑的场景,成为后疫情时代的荒诞寓言。数据显示:2000年后全程马拉松冠军始终来自非洲,残障组领奖台却被欧美选手垄断,这种竞技格局折射出全球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作为拥有190个族裔、800种语言的移民城市,纽约的创伤经验具有典型性。我在书中特别记录了星条旗墙画的演变史:从2010年的爱国主义符号,到2016年"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的争议对象,再到2024年成为政治动员工具,这幅街头艺术的命运变迁,堪称美国社会情绪的晴雨表。

陈丹燕:作家与社会学家的观察立场确实存在差异。当社会学家构建理论框架时,文学创作者更关注生命细节的本真性。哈佛大学丹穆若什教授疫情期间撰写的《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给我深刻启发——在信息茧房加剧认知分裂的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于守护文明的共同遗产。
明洁的调研让我想起霍珀画作中反复出现的"窗边人"意象:那些凝视虚空的都市孤独者,既是个体心理的写照,也是现代性困境的隐喻。在惠特尼美术馆的霍珀回顾展上,我看到两类观众的鲜明对比:上城老派知识分子的仪式性观展,与史泰登岛工人对"精英艺术"的本能排斥,这种认知鸿沟本身就是值得记录的社会创伤。
李明洁:人类学训练让我坚持"深描"原则——书中所有人物均经知情同意,关键信息做匿名处理。爱德华·霍珀展览我确实参观过两次,324页专门分析了不同社群的观展行为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使用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底层民众的借阅量增长23%,反映出知识获取成为危机中的精神支撑。
我必须澄清:本书无意充当任何群体的代言人。当《纽约时报》头条聚焦华尔街精英的居家办公困境时,东哈莱姆的外卖骑手如何防疫、皇后区的无证移民怎样生存,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故事同样需要被听见。在算法推荐主导信息分发的时代,在地性的田野调查或许是打破认知偏见的有效方式。

陈丹燕:您对萨瓦河流域的纪录片评论令我印象深刻——巴尔干民众用狂欢仪式对抗历史创伤的生存智慧,与纽约社区的街头艺术表达存在跨文化共鸣。这种"以笑对泪"的生命态度,或许是人类应对创伤的共通方式。
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的意义愈发凸显。正如您书签上的意象:自由女神像背景下的哈德逊河,承载着无数移民的创伤记忆与重生希望。当我们谈论都市创伤时,本质上是在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利奥塔曾指出:市民社会的文化本质是无数微小叙事的集合。《破坏实验》与"个人史地图"的双重路径表明:都市创伤书写既要保持社会学的冷峻洞察,也要具备文学的共情能力。刘擎教授在序言中的判断尤为精辟:"每个经历过伤与痛的生命,它从未彻底损毁,也尚未完全愈合。"这种"未完成性"或许正是城市精神的生命力所在——在破坏中重建,在撕裂中联结,在创伤中孕育新的可能。

【本文系李明洁教授与陈丹燕女士的对谈实录,由葛丽娜编辑整理,内容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