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全国多省份公布的审计报告揭示了养老保险待遇发放领域存在的违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审计数据显示,某省2市48县在2022至2024年度期间,向505名已故人员违规发放养老保险金达241.48万元;另有城市在2024年发现向284名服刑及死亡人员账户发放基本养老金等各类待遇总金额高达1954万元。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突破10.7亿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柱,养老保险基金是亿万劳动者数十年辛勤工作积累的"晚年生活保障金"。其发放过程的合规性与公平性,不仅直接关系社会分配正义,更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实际利益,因此必须严防各类形式的跑冒滴漏。
审计署上月发布的专项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发现数百亿元养老保险基金存在挤占挪用及骗取套取情况,个别地区甚至出现"1岁虚构工龄、22岁违规退休"的恶性骗保案例。密集的监管通报与查处行动表明,国家已全面升级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力度。
各地披露案例表明,跨部门信息壁垒是造成待遇违规发放的主要症结。民政、司法等部门与社保机构间数据互通不畅、核验机制滞后,导致"人员已故或服刑,养老金照常发放"的监管盲区长期存在。
针对此问题,亟待构建覆盖民政、卫健、公安、司法、社保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明确各单位在数据提供、交叉核验、异常处理等环节的责任清单与时效要求。通过建立日常动态监测系统,对死亡冒领、服刑违规领取、重复参保缴费等风险点实施智能筛查,全面提升预警响应能力。在数字化治理时代,技术层面应实现监管无死角。
从过往案例分析,部分社保经办人员存在责任意识缺失、审核程序流于形式等问题,更有甚者与外部人员勾结形成骗保利益链。对此必须强化内控机制,对审核失职人员实施终身追责,对参与骗保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形成强力震慑。
监管漏洞同时体现在保障覆盖不均衡问题上:某省审计发现44个县市未落实特殊群体代缴费政策,导致2798名低保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保障对象应保未保。对于这类群体而言,养老保险不仅是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更是抵御风险的"救生衣",其保障需求具有刚性特征,不应出现政策落实盲区。
数据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强化内部监管的同时,应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定期披露制度,同步开通多渠道举报平台。通过实施"举报有奖"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构建全民共治的基金安全防护网。
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构建严密公正、透明高效的基金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对参保积极性的最好激励。通过全方位筑牢"防护堤坝",确保每笔基金发放都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劳动者对未来养老保障充满稳定预期,方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民生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