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联社 8 月 25 日讯(编辑 史正丞)令美国畜牧行业高度警惕的消息正式确认:美国官方首次通报境内出现人类感染食肉性新大陆螺旋蝇寄生虫病例。这一疫情事件正值美国牛肉价格持续攀升至历史峰值,引发行业对供应链安全的深度忧虑。
作为背景,美国自 20 世纪 60 年代宣布彻底根除螺旋蝇以来,已保持数十年无本土感染记录。此次病例的出现,叠加当前牛肉市场价格高位运行态势,加剧了行业对虫害扩散至畜牧业的担忧情绪。

(来源:圣路易斯联储)
当前牛肉价格上涨受多重因素驱动,除潜在病虫害风险外,肉牛存栏量下降、气候异常导致饲料成本攀升及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等因素共同推高价格中枢。
疫情事件详情
当地时间周日晚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言人安德鲁·尼克松证实,一名近期从萨尔瓦多旅行返回的马里兰州居民,经检测确诊感染食肉性新大陆螺旋蝇寄生虫。
尼克松在官方声明中强调,这是美国首例与旅行相关的输入性新大陆螺旋蝇蛆病(蝇幼虫寄生感染)病例,患者近期有疫区旅行史。声明同时评估认为,该个案对美国公共卫生系统构成的整体风险"处于极低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牛肉行业在上周已出现预警信息,称"马里兰州发现一例自危地马拉输入的螺旋蝇感染病例"。针对病例来源地表述差异,尼克松仅确认疾控部门专家于8月4日完成感染诊断,但未对信息差异作出进一步解释。
螺旋蝇生物学特性
新大陆螺旋蝇属于典型寄生性昆虫,其繁殖特性是在恒温动物体表伤口处产卵。虫卵孵化后,数百条幼虫会通过锋利口器钻入宿主活体组织——类似螺丝钉旋入木材的侵入方式,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宿主死亡。
临床治疗需进行繁琐的幼虫清除手术及彻底伤口消毒,早期诊断并干预的感染者或病畜通常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特征显示,螺旋蝇蛆病主要感染牛群、野生动物及宠物,人类感染属偶发事件。美国疾控中心提示,体表存在开放性创口且长期暴露于户外环境或密切接触牲畜的旅行者属于高风险人群。
历史资料显示,螺旋蝇原生地局限于中南美洲,20世纪50年代开始侵袭美国南部及西南部农场,导致农牧民面临兽医支出激增与牲畜产量锐减的双重冲击。按当时币值计算,年均经济损失达2亿美元,相当于当前20-25亿美元规模。
为应对这一生物灾害,美国农业部科研团队研发出开创性防控方案:通过大规模培育不育雄性螺旋蝇并定向投放到疫区,使野生种群产卵无法孵化。该技术成功应用后,美国本土于1966年宣布彻底消灭螺旋蝇。
虫害北上扩散趋势
美国农业部最新通报显示,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及南美洲多国仍为螺旋蝇疫情活跃地区。
自2023年起,螺旋蝇种群呈现从中北美洲向墨西哥境内迁移的扩散态势。今年7月,墨西哥在距离美墨边境370英里(595公里)的韦拉克鲁斯州报告新增感染病例,美国农业部随即启动南部边境牲畜贸易通道关闭措施。这是继今年5月及去年11月后,美国第三次因螺旋蝇疫情采取边境贸易限制。
数据显示,美国畜牧业每年从墨西哥进口约100万头肉牛,用于饲养场育肥及肉类加工产业链。
当前美国防控体系仍延续70年前的不育昆虫技术路线。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于6月宣布重启不育蝇培育设施建设,选址德克萨斯州空军基地,但该核心设施预计需2-3年才能投入实际运营。墨西哥政府也于今年7月宣布拨款5100万美元,在南部地区建设同类不育蝇生产基地应对疫情扩散压力加大。
作为过渡措施,美国正投资850万美元建设临时投放中心,预计年底前建成运营。该中心将接收进口不育幼虫,完成培育后向高风险区域实施空中释放作业。
目前美洲地区唯一常态化运行的防控设施位于巴拿马城,周产能约为1亿只不育螺旋蝇。美国农业部风险评估显示,要将虫害控制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交界达连隘口以南,每周至少需投放5亿只不育蝇才能形成有效种群压制屏障。

美国农业部经济模型测算显示,若境内发生大规模虫害爆发,仅德克萨斯州就可能因牲畜死亡、防控人工投入及药物治疗产生高达18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