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擘画智能时代发展新蓝图

小编 38 0

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系统规划了六大重点行动方向,涵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民生服务、治理优化及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并部署了包括模型基础强化、数据供给革新、智能算力统筹、应用环境优化、开源生态培育、人才梯队建设、政策法规保障和安全能力提升在内的八项支撑举措。

《意见》明确了推进"人工智能+"战略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体应用普及率突破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效能显著提升,开放合作体系日趋完善。

展望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将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过90%,智能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推动技术普惠与成果共享。

至2035年,我国将全面迈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发展新纪元,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意见》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解读《意见》出台背景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转型期,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经过市场验证,人工智能已展现解决复杂场景问题的能力,在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作用凸显,社会应用需求旺盛,正处于技术落地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一代终端产品加速迭代,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逐步普及,各类智能体已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行业仍面临认知差异、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等现实挑战,亟需通过战略引导,推动全社会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场景应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在重点任务方面,《意见》部署的六大行动各具特色。以"人工智能+消费升级"为例,提出优化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定制、情感交互等新型消费场景。推动智能终端互联互通,培育智能产品生态,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AI智能手机与电脑、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同时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经济、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在"人工智能+产业升级"领域,《意见》强调培育智能原生商业模式。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体系与产品服务,培育底层架构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企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与业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认为,人工智能正引领消费产品与服务形态的智能化变革,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AI技术已深度渗透各类终端,创造个性化交互体验。国家通过"AI+消费"政策引导,聚焦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与可信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消费向智能化、高端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谈及产业赋能,郑南宁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应用目前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最高,制造业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而农业应用仍有较大空间。此次《意见》的出台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系统性指引,标志着相关工作进入统筹推进新阶段,具体将在工业生产优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服务升级等方面实现突破。

郑南宁强调,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凸显其作为国家战略抓手的重要地位:既要把握历史机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又要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将凝聚各方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意见》的发布将加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体系、市场规模、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优势向国家智能竞争力转化。基于对技术演进与应用阶段的精准判断,《意见》构建了"重点领域突破-形成增长极-建设智能社会"的阶段性发展路径。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认为,《意见》围绕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国际合作六大领域部署重点行动,并明确应用普及率等关键指标,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八项支撑举措夯实发展基础

《意见》提出的八项支撑举措中,特别强调优化应用发展环境,明确布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共性服务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应用中试基地是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应用的关键平台。将聚焦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建设中试基地,整合行业资源,培养专业人才,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构建开放生态。

中试基地将重点实现四大功能:一是聚焦行业共性难题,打造示范标杆应用,带动全行业效能提升;二是构建供需对接平台,打通数据开放、技术交流渠道,以应用带动创新,培育产业集群;三是沉淀共性技术能力,通过统一架构、规范和标准,降低应用创新门槛,加速商业化落地;四是培育协同生态系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创新,推动行业发展范式变革[NextPage]

周伯文在解读基础支撑举措时强调,需从能力、生态、政策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算力、数据、模型自主可控,确保"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二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助力产业繁荣;三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平稳落地。他特别指出:"DeepSeek和宇树科技创始人分别仅40岁和35岁;AlphaFold核心开发者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分别为38岁和29岁,远低于诺奖得主平均年龄。我国在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势,应给予青年人才更大创新空间。"

《意见》在人才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完善符合人工智能领域特点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发挥领军人才引领作用,赋予青年人才更大发展空间,鼓励探索技术"无人区"。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技术基础方面,《意见》要求提升模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与架构创新;强化数据供给,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推动公共财政资助项目成果的合规开放;统筹智能算力布局,支持AI芯片创新与软件生态建设,突破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

周伯文分析指出,我国高端算力芯片仍需持续突破,算力资源存在地域分散与生态碎片化问题。需要从模型架构、训推框架到算力集群实现软硬件协同创新,发展异构混合训练技术,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提升资源统筹调度能力。同时,推理大模型、强化学习等应用场景对高质量数据需求激增,需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完善版权制度、发展合成数据技术等方式夯实数据基础。

全面推进产业要素智能化转型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人工智能+"行动全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强化示范引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政策落实机制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取五项关键措施: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发挥牵头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指导地方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避免盲目跟风与形式主义;二是明确阶段性重点,结合行业应用潜力与成熟度,动态确定重点场景与任务;三是优化应用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建立试错容错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四是培育产业生态,推动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发展AI应用服务商与服务链,培育智能原生企业,加强开源生态建设;五是强化风险防控,评估技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影响,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防范化解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