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温颖颖
在招聘行业持续高景气的背景下,BOSS直聘近期的业绩表现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2025年第二季度,BOSS直聘营收同比增长9.7%,这是公司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首次出现个位数增幅。尽管增速放缓,但BOSS直聘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赵鹏在财报会上强调:"今年第二季度,招聘市场需求回暖,供需关系持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增速放缓的同时,BOSS直聘却在资本市场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动作。
今年7月,BOSS直聘完成港股上市以来首次增发,募资22亿港元。此次增发创新性地向个人投资者开放10%份额,吸引大量散户参与,不仅推高了股票流动性,也为公司赢得资本市场积极反馈。
数据显示,增发后27个交易日内,BOSS直聘日均成交量从增发前的约7000股激增至67.8万股,国际配售超额认购逾3倍,参与定增的投资者获得显著收益。
然而,此次增发背后存在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截至2025年6月30日,BOSS直聘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等合计达160.2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显示公司资金充裕。在不差钱的情况下进行增发,其战略意图引发市场猜测。
更为特殊的是,此次增发设置78港元/股的亲民价格,每手入场费不足7880港元,大幅降低散户参与门槛,这与通常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定增惯例形成鲜明对比。

不缺钱,却选择低效率的

奇怪的增发
赵鹏对此解释称,增发主要目的是"增加港股交易流动性,让更多香港股民和机构参与,分享公司成长红利"。这一说法需结合BOSS直聘特殊的上市背景来看。
2022年,已在美股上市的BOSS直聘选择以介绍方式登陆港交所,未发行新股募资。当时公司解释称现金储备充足,而外界普遍认为这与中概股面临的市场环境压力有关。
介绍上市虽实现股权结构稳定和快速上市,但也导致股权集中度较高。随着近年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普通投资者难以分享股价上涨红利的问题逐渐显现。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BOSS直聘营收40.26亿元,同比增长11.2%;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激增85.2%。对比2023年全年10.99亿元的净利润,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就超越去年全年盈利水平。

过去两年,BOSS直聘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925%和44.2%,营收同比增长32%和23.6%,持续的高增长推动股价自2024年12月以来累计上涨逾40%,2025年8月单月涨幅已超20%。
在此背景下,BOSS直聘选择在港股市场转暖、中美关系缓和的窗口期推出散户友好型增发,被业内解读为提升股东基础多样性的战略举措。
公司历史上曾在2014-2020年间完成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数十亿元,而此次增发被市场视为首次面向普通投资者的"普惠性"资本运作。
不过,3.2%的增发比例和仅10%的散户份额,对整体股权结构影响有限,其更多战略意义或许体现在品牌形象建设层面。
结合BOSS直聘近年来的市场争议来看,此次看似反常的资本操作,可能暗含更深层次的企业形象管理考量。

两头挣钱
作为招聘行业龙头企业,BOSS直聘构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端和求职者端双向变现。
企业服务是BOSS直聘的核心收入来源。
2025年上半年,BOSS直聘企业客户收入达39.79亿元,占总营收98.8%,付费企业客户数650万,同比增长10.2%。公司将客户分为KA客户(年付费5万元以上)、中型客户(5000-5万元)和小型客户(5000元以下)三类。
其中中小型客户贡献74.8%的营收,达30亿元。针对中小企业预算有限的特点,BOSS直聘推出灵活的付费模式,包括VIP账号、竞招职位、曝光刷新卡等模块化服务。
平台基础服务定价显示,企业账号年费4800元,单条职位发布5元,竞招岗位超出5个后每个158元。相比传统招聘平台几万元的年度套餐,BOSS直聘支持按月购买和道具化消费,最低几百元即可启动招聘,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

然而,BOSS直聘的商业模式也引发诸多争议。多位企业主反映,平台存在"基础功能限制"现象——发布职位虽免费,但查看完整简历需付费,否则无法与求职者建立联系。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企业主购买435元曝光刷新权益后,因招聘信息填写错误需要修改,却被平台告知"关闭岗位则道具自动作废,不予退款",导致服务费用损失。

平台还被指存在"变相涨价"行为。
2021年上市前夕,BOSS直聘曾因"削弱基础功能引导付费"引发争议,当时平台下线关键词搜索功能,改为信息流推荐模式,导致部分HR反映匹配精准度下降。有企业主表示套餐费用从1.2万元/年涨至1.6万元/年,不同账号和设备端存在价格差异现象。

内容审核问题也持续困扰BOSS直聘。2025年7月,平台出现涉及不正当关系暗示的私聊截图,#BOSS直聘再次涉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公众对平台监管能力的质疑。
历史上,BOSS直聘曾发生多起"招聘为名实则提供性服务"、"试岗期间要求陪睡"等恶性事件。黑猫投诉平台上超8000条相关投诉中,诱导消费、虚假宣传、不退费等问题占比突出。
除企业端收入外,BOSS直聘同时开拓求职者付费服务市场。
平台面向求职者推出68元/30天、98元/60天两种VIP套餐,包含竞争力分析、AI简历润色等功能,另设"30天求职助跑"高端服务,收费标准为10年以下经验2499元,10年以上经验3299元。
但不少用户反馈"付费后求职效果未达预期",社交媒体上关于"搜索不精准"、"打招呼无回应"、"推荐企业质量低"等吐槽屡见不鲜。

《DT商业观察》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6月,小红书平台"BOSS直聘"相关热门笔记中,超过半数表达负面体验,其中《BOSS直聘都这么搞笑的吗》《用BOSS直聘,错过了太多双休好工作》等内容累计阅读量超百万。

在就业市场压力持续的背景下,BOSS直聘的用户规模仍保持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达6360万,同比增长16.5%,环比增长10.4%。

松了一口气
用户增长与当前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7月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达17.8%,较6月上升3.3个百分点,创统计口径调整以来次高;25-29岁失业率升至6.9%,就业压力持续存在。
BOSS直聘长期以"匹配精准度高""招聘达成率高"为核心卖点,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基于DeepSeek-R1与自研"南北阁"模型开发的AI招聘服务,内测阶段使招聘效率提升25%。
研发投入方面,2022-2024年BOSS直聘研发费用分别达11.83亿、15.44亿、18.16亿元,年均增幅超20%,持续的技术投入支撑其核心竞争力。
然而,技术投入与用户体验之间仍存在差距。不少付费用户反映,购买服务后仍面临匹配精准度不足、频繁被引导加购等问题,引发对平台服务质量的质疑。
在就业市场尚未明显回暖的情况下,BOSS直聘持续高盈利的商业模式引发关于"信息壁垒"的讨论,市场关注平台是否通过非对称信息获取超额收益。
作为市值超85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BOSS直聘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样受到关注。此次股票增发被业内解读为公司启动品牌形象修复工程的重要举措。
通过吸引散户投资者参与,BOSS直聘一方面扩大股东基础,强化市场对其增长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正面反馈,缓解舆论压力,改善公众形象。
从市场效果看,此次增发成功提升股票流动性和市场关注度,为公司赢得资本市场积极评价。
结合最新财报表现,BOSS直聘巧妙将营收增速放缓解读为"市场供需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既回应了业绩关切,又传递出行业发展正面预期,有效缓解舆论压力。
展望未来,在就业市场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BOSS直聘需要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寻求平衡。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真正提升招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将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固然重要,但构建与用户价值共创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赢得市场长期认可。
DT 商业观察《打工人躺不平,BOSS 直聘躺着赢》
说财猫《工作越难找,Boss 直聘越赚?" 卖 " 简历狂赚 16 亿》
深眸财经《BOSS 直聘不只是个 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