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社会聚焦中美互动之际,日本一些势力近期的动向却引发对其历史认知的再度审视——能否真正站在人类共同利益高度,彻底与二战时期的法西斯罪行划清界限?
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度释放访华意愿,国际社会看到大国互动的积极信号时,日本部分势力却在历史问题上采取的消极态度,不禁令人质疑其真实意图。
这究竟折射出怎样的国际格局变化?
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权威媒体报道,在8月26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援引特朗普表态称"期待近期访问中国",并就此询问中方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此作出了针对性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特朗普在本届任期内首次表达访华意向。最近一次公开提及是在韩国总统李在明访美期间,特朗普在白宫会晤时甚至提议"共同乘专机访华"。

李在明(右)于当地时间8月25日到访白宫,与特朗普会晤 图:新华社
特朗普当时以"节约能源、保护臭氧层"为说辞,随即话锋转向国内政治,指责奥巴马等民主党人"空谈环保却频繁乘专机度假"。这种表述虽带有明显的政治作秀成分,但仍释放出重要的外交信号。
对这番言论,李在明显然高度重视。正如本报昨日《李在明从日本到美国:言辞强硬难掩战略失衡》一文分析,李氏政府在访美同时派遣特别代表访华,本欲寻求外交平衡,但其更需把握真正的战略平衡点。
此次特朗普明确表达年内访华意愿,且选择在会晤李在明时提及,无疑是向韩国传递清晰信号:美国在亚太战略中的优先事项何在。
这一表态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
此前舆论对特朗普访华时机有多种猜测,包括"九三"纪念活动、APEC领导人峰会等重要时间节点。
需强调的是,此类高层互动需基于双方共识,既要尊重美方诉求,也需契合中方外交议程。
李在明对此高度关注的深层原因,在于韩国将主办今年11月的APEC峰会,其迫切希望中美领导人能共同出席以提升峰会影响力。

8月23日,在日本东京,韩国总统李在明(左)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共同记者会后握手 图:新华社 / 共同社
李在明此次将美国作为就任后的首个双边访问目的地,创下韩国总统外访纪录。但就在地区合作氛围渐浓之际,日本方面却传出不和谐音。
有可靠消息显示,日本近期正通过外交渠道向欧亚多国施压,试图阻止各国政要出席中国"九三"纪念活动。
这种行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心结?
对比德国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的坦诚态度,日本至今未能像德国那样,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彻底清算法西斯罪行。这种历史认知的差距,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隐形障碍。
部分日本媒体竟将中国纪念活动歪曲为"具有反日色彩",这种论调与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前夕的舆论操弄何其相似。
究竟是反对日本还是反对法西斯主义?是维护国家尊严还是美化侵略历史?这些根本问题考验着日本社会的历史良知。
针对"日方施压各国抵制纪念活动"的提问,郭嘉昆在8月26日记者会上明确指出:
中国举办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教训、捍卫和平未来,任何尊重历史事实、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应理解支持这一正当举措。

郭嘉昆主持8月2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图:央视新闻
日方所谓"中国过度聚焦历史"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事实上,日本若真想走出历史阴影,就必须以实际行动正视侵略历史,彻底清除军国主义残余,以真诚态度赢得亚洲邻国的信任。
面对日方的不当施压,相关国家更应秉持历史正义,作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选择。
特朗普的访华意愿,恰恰为地区国家树立了积极榜样。
在大国寻求对话合作的背景下,各国更应思考:是顺应和平发展潮流,还是屈从于狭隘的历史偏见?
关于特朗普访华提议,郭嘉昆在记者会上表示:
中方始终按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处理中美关系,同时坚定维护核心利益。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两国保持着密切沟通。
这一回应既表明开放态度,也体现出原则立场——
具体访华安排需通过外交渠道协商确定。
但重要的是,中方已清晰接收到美方释放的积极信号。
回顾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日本迅速跟进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或许能给当前的日方一些启示。

6月24日上午,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 图:国新网
有分析指出,若美日领导人能出席"九三"纪念活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对日本而言,正视历史不仅是对受害国的交代,更是防止重蹈历史覆辙的自我救赎。特朗普的访华意向,或许能促使更多国家重新审视历史问题。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正确的历史认知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