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手握吸污管奋战一线,夜幕降临洗净尘嚣,驾奔驰与友小聚。"
这种强烈的职业反差,让"95后"青年潘浩男意外走红网络。作为子承父业的新一代清淤从业者,他被网友亲切称为"掏二代",其独特经历再度将这个传统行业推向公众视野。伴随关注而来的,还有"学历浪费论""视频炒作说"等诸多争议声音。
" 我想用实干打破偏见,通过短视频真实呈现行业生态,让更多人理解并尊重这份职业。"潘浩男在采访中坚定表示。

工作时的潘浩男
" 穿戴防护装备,架设吸污管道,精准定位化粪池,辅以专业工具操作……"
潘浩男详细介绍着标准化作业流程。他的工作版图覆盖居民社区与商业场所,工作日深耕住宅小区,周末转战企业单位。针对餐饮机构隔油池清理需求,他创新采用"早晚错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商户经营的影响。"很多人觉得清淤工作离生活很远,实则城市运转离不开它。"潘浩男向记者科普,"每栋居民楼的化粪池、每家餐饮店的隔油池,都需要定期干湿分离处理,否则极易造成市政管网堵塞。"
专业清淤作业通常采用双人协作模式,完工后统一转运至粪污处理中心或污水处理厂。"单台车实际作业时间仅需三五分钟,大部分时间耗在路途往返。"潘浩男强调,现代清淤绝非简单抽吸,而是包含需求勘察、现场评估、专业作业的完整服务链。"接到订单后要先确认池体类型、预估清运量、评估车辆通达性,再制定作业方案。"他特别说明,经过处理的有机污物可转化为农用肥料,其余废弃物则严格进行干湿分离,污水接入市政处理系统,全程采用环保工艺确保零污染。

工作时的潘浩男
28岁的潘浩男原籍安徽,大学主修影视编导专业。毕业后曾尝试创业与职场打拼,2023年正式接过家族清淤事业的接力棒。"家人起初坚决反对,不想我重蹈父辈'又脏又累'的覆辙。但我认为每行都有挑战,凭借专业摄影技能,或许能通过短视频改变行业刻板印象。"
自小学起,潘浩男就常在暑期随父母来宁波慈溪帮忙,从最初的辅助工种做起。"父亲深耕本地清淤行业20余载,从团队成员到独立经营,靠一辆吸粪车打拼出自己的事业。"回忆入行经历,他坦言最初也难抵异味侵袭,"过去总觉得这份工作不体面,羞于向外人提及。如今我深感自豪,因为我们在做99%人不愿尝试之事,被问起职业时,我会坦荡告知自己是清淤从业者!"
谈及行业收入,潘浩男算了笔明细账:慈溪地区单次清淤服务均价200元,单车载荷日均作业5至10次,扣除各项成本后年收入约40万元。"我们提供食宿保障,技术工人月薪7000元起,在本地属中上水平。网传'五日薪资8100元'实属夸大,但拥有专业设备确实能提升收益。日常代步奔驰车为家庭购置资产并非工作所得"他特别澄清。

工作时的潘浩男
尽管收入稳定、市场需求旺盛,清淤行业仍面临招工难的困境。
在潘浩男看来,生理上的臭味远不及心理上的压力。"作业时常见路人掩鼻躲避,甚至无端指责我们影响环境,这些都是家常便饭。"这正是他投身短视频创作的初衷,"希望通过镜头语言化解误解,告诉年轻人职业无高低,奋斗皆光荣。"
他的视频账号不仅记录清淤全流程,更深度解析行业技术标准、收益构成与社会价值。这种真实透明的内容意外收获年轻群体关注,其女友便是通过视频认识并欣赏他。"她最初是粉丝,透过画面看到的不仅是职业表象,更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职业本无贵贱,社会刚需岗位都值得尊重。"潘浩男眼神坚定,"我们从事着最基础的环卫工作,但总要有人守护城市消化系统。洗净一身疲惫,依然能骄傲生活。我希望通过提升服务品质,让行业赢得时传祥时代那样的社会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