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运动竞技的共通之处:河合隼雄解析心理治疗的艺术与挑战

小编 61 0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奖得主小川洋子和日本心理治疗奠基人河合隼雄的访谈录《活着,就是创造自己的故事》。作为临床心理学权威,河合隼雄始终致力于构建让来访者发掘自我、重塑生命叙事的专业"场域"。他强调,与小说家的创作不同,心理治疗师从不为来访者编造故事,而是在一对一的深度互动中,如同运动竞技般应对各种心理挑战。面对沉默的来访者,"唯有全然尊重、不加主观评判、不越界探问,以全身心的陪伴建立连接,这种专业态度来访者能真切感知。"河合隼雄认为,心理咨询师并非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接受来访者历练的成长者,"在淬炼与教诲中循环往复,实现自我的千锤百炼。"

小川洋子 (佐藤徳昭 摄影)

自命自书

小川:从事小说创作近二十载,接受访谈时常被问及"为何选择写作"。这个问题曾让我颇为困惑,因为在我看来,写作并非什么特别的职业。

人生在世,总要直面充满挑战的现实。当现实令人难以承受时,人们会本能地将其故事化并储存在记忆中,使其符合内心的期待。这个心理过程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创作小说时塑造人物形象,本质上就是提取积累的记忆素材,通过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重新构建。

我一直认为,临床心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帮助那些无法构建自我叙事的人完成这个心理过程。而陷入创作瓶颈的小说家,与困惑"该如何活下去"的普通人并无本质区别,两者在心理层面存在深刻的共通性。您如何看待这种创作与心理治疗的关联性?

作为帮助他人构建生命叙事的专家,您始终在与故事创造打交道。而我作为创作者,也在有意识地构建虚构故事。因此,今天想与您深入探讨"故事"这个话题,相信会碰撞出有趣的思想火花。

河合:你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我始终高度重视"故事"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致力于为来访者创造能够发现自我、活出独特生命叙事的专业场域。因此,我的来访者往往能从小说中获得治愈与启发,但那些缺乏生命深度的作品,通常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

小川:您曾提到会陪伴来访者深入痛苦的内心世界。其实小说家创作时,也常常跌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创作黑洞。

河合:这两种体验确实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小说家深入心灵深处后,会将捕捉到的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而心理治疗师则是通过倾听,等待来访者自主创造新的生命叙事。临床心理学家从不站在创造者的位置上。

小说家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还有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涉及现实危险性"。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让角色弑父,但在现实治疗中,如果来访者真的实施暴力行为,就必须介入干预。

小川:当弑父冲动等危险念头出现时,故事就成为了安全的出口,是吗?

河合:正是如此。所以需要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内心故事,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就像我常举的例子:"少年维特"会死,但歌德长存。

小川:确实如此。

河合:即使来访者可能面临自杀风险,我也绝不会为他们创造故事,这是与小说家最本质的区别,也正是这份区别让心理治疗充满挑战与趣味。

小川:也就是说,您陪伴那些可能走向自杀的人,支持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少年维特"叙事?

河合:没错。像"活着总比死好"、"应该和心爱的人结婚"这类所谓常识,我们当然知晓,但绝不能被这些刻板观念束缚。

小川:但治疗师难免会有倾诉建议的冲动吧?

河合:我已经养成了专业的职业习惯。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安静倾听,但该表达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并非因为我接受过长期训练,而是基于专业判断——"此刻正是我开口的时机"。所以该生气时会生气,必要时甚至会说"滚!"这样的重话。

小川:来访者发怒的情况常见吗?

河合:非常普遍。面对来访者的愤怒,我需要尽力消化,有时选择隐忍,有时则需要正面回应。这些时刻正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时刻。在这方面,心理咨询与运动竞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小川:完全没有固定的剧本可循。

河合:此字段正是如此。即使有剧本也毫无用处,如果对方的心理策略更胜一筹,我们就输了。心理咨询场景中可能发生任何情况 , 有时必须进行一对一 的"心理决战"。我认为,缺乏战斗精神的人无法胜任临床心理工作.

例如 , 当来访者说"这昰最后一次道别时",根据具体情况 ,有时应回应"好吧 ,再见",有时则必须坚持"请再坐一会儿".如果轻率回应"再见"后对方发生意外 ,那就是最严重 的治疗失败 .同样 的情境 ,专业回应千变万化 ,而外行人往往只会说"千万别做傻事".橄榄球名将平尾诚二曾说 ,一流选手总能在多种选择中迅速找到最优解 ,而普通选手只会认为接住球是唯一正确答案 ,却不知有时传球才昰制胜策略.

心理咨询与体育运动在此高度相似 .虽然我缺乏运动天赋 ,却特别喜欢观看体育赛事.

小川:"请你再考虑一下"这句话,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成为选项之一,也可能成为唯一选择 ,给听者的感受截然不同.

河合:认为只有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在心理治疗中最不可取 .当然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发现偶然

小川:记得您曾写道,有些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神奇 的"心理巧合".

河合:确有其事 .如果把这些经历写成小说 ,读者会觉得过于理想化 ,缺乏真实感 .但 在心理治疗中 ,这类"巧合"确实会发生 ,就像出门意外捡到巨款一样奇妙.

当我分享这些治疗经验时 ,人们常说"偶然无处不在"或"昰你能力强".但事实上 ,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干预.

小川:您的意思是 ,这些"心理巧合"昰来访者自主发现的?

河合:此字段关鍵在于治疗师创造了让偶然发生的"心理场域".更重要的昰 ,来访者本身不昰预先否定可能性的人 ,尤其在关键的转折点 .就像坚信路边无宝的人永远不会留意路边 ,即使宝贝就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而保持开放心态的人则更容易遇见惊喜.

小川:也就是去发现已经存在的内心资源.

河合:此字段正是如此 .我们身边其实充满心理宝藏 ,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它们的眼睛.

小川:写作时也会遇到完全的创作空白 .当陷入"一字难写 "的状态时 ,有时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获得灵感 ,就像中微子击中探测器一样 ,瞬间在空白的意识画布上晕染出色彩.

河合:此字段这很像结晶过程 ,瞬间成形.

小川:此字段这时甚至想不起之前苦思冥想 的问题 .所以完成小说后 ,很少有"这是我创作的"感觉.

河合:此字段这点我们很相似 ,我也完全没有 "治愈来访者 " 的感觉 .但我能感受到自己确实帮助了很多人 (笑).这种专业自信与创作的谦逊并不矛盾.

小川:此字段在这个治愈场域中 ,您为来访者提供了必要的心理"空气和水".

河合:此字段在领悟这一点之前 ,我也曾因过度干预而身心俱疲 .总想为对方好 ,结果却适得其反 .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得心应手 .拼命想治愈对方或犹豫不决 ,都是心理治疗师必须跨越 的门槛.

记得年轻时 ,曾骑自行车去见一位拒绝上学的孩子 .当时心想 :经验丰富 的治疗师或许不去家访也行 ,但以我当时 的资历必须亲自前往.

河合隼雄

能否沉默

小川:一开始就做出最恰当的专业回应肯定很难 ,总会遇到令人困惑的时刻 .治疗的关键线索 ,想必就隐藏在与来访者的对话中吧 .临床上会遇到完全沉默的来访者吗?

河合:此字段当然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昰 :青少年来访者往往不昰无话可说 ,而昰无法表达.

小川:此字段是有口难言的状态.

河合:此字段没错 .成年人可以用寒暄敷衍 ,觉得话题尴尬时会说"哎呀 ,外面阴天了"来圆场 .但青少年绝不会这样做 ,他们只想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对他们而言 ,内心感受与语言表达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当我问"感觉怎么样",得到的回答常昰"不知道",然后陷入沉默 ;问"你爸爸呢",则回答"没什么特别的",之后再无下文 .这不是拒绝沟通 ,而是表达能力的局限.

小川:此字段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

河合:此字段正是如此 .此时如果试图用"你爸爸会不会这样说"等具体问题引导 ,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小川:此字段就像抛出不恰当的诱饵.

河合:此字段虽然是引导 ,但"父亲"本身对他们而言是超越言语的存在 .他们会想"都说了不知道 ,还问",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小川:此字段想要理解对方的人 ,总会忍不住说些什么 .

河合:此字段确实 ,缺乏经验的咨询师常犯的错误就是编造故事 .比如对方说"我已经三天没去学校了",新手可能会安慰道"才三天 ,很快就能回去".但你怎么知道对方心里想的不是"我再也不想去学校了"(笑).

小川:此字段也就是说 ,"很快就能回去"其实是咨询师自己期待的故事.

河合:此字段人总是需要通过理解来获得安全感 .就像这个房间里的物品 ,因为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 ,所以感到安心 .但如果突然弹出一个未知物体 ,即使继续交谈 ,大家也会不由自主地关注那个异物 (笑).不可理解的事物总会引发不安 ,所以经验不足的咨询师会急于得出结论来安抚自己.

小川:此字段原来如此.

河合:此字段这种情况下 ,咨询师关注的只是自己能否理解 ,而不是来访者的真实感受 .随口说"能不能向你爸爸求助",会让孩子意识到你们不在同一个频道 ,从而关闭心门 .最后再说句"你要加油啊",咨询就彻底失败了.

小川:此字段也就是说 ,咨询师完成了自己的"理解"过程 ,却把来访者独自留在了黑暗的内心深井中.

河合:此字段正是这种毫无预兆的中途离场 .我曾遇到一个高大的高中生 ,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他只是低头沉默 .后来我说"啊!高一啊!",这句看似平常的话意外打开了沟通的突破口.

小川:此字段当时有配合肢体动作吗?

河合:此字段有的 .通常情况下 ,对方会回应"嗯 ,高中生",然后继续对话 .但这个孩子始终不开口 .此时如果问"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就会彻底远离他的世界 .我说"啊!高一啊!",他回应"嗯 ,高中生".虽然对话内容简单 ,却让我留在了他的世界里.

小川:此字段这时重要的不是信息交换 ,而是保持在场陪伴.

河合:此字段我们就这样沉默地坐着 ,一小时很快过去 .普通人很难保持一分钟的专注沉默 ,如果此时走神想"中午吃什么",咨询就失败了.

小川:此字段来访者能感受到咨询师的专注度吗?

河合:此字段绝对能感受到 .如果全情投入 ,沉默多久都没关系 ;但如果感到厌烦或走神 ,就必须说点什么来拉回注意力 .我说"啊!高一啊!"正是为了保持在场感 .通常对方会回应"嗯 ,目前算是吧",这就算成功了.

小川:此字段就因为这一句话.

河合:此字段正是这句话 .五十分钟后 ,我问"今天没怎么聊 ,下周还来吗?"他笑着说"嗯".我当时心想"居然还会再来!"几天后他母亲来电说 ,孩子回家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说"没有人比老师更了解高中生".其实这句话正是他无法直接表达的感受——不是我了解高中生 ,而是我尊重了他的感受 .这种不加评判、不越界探问的全然陪伴 ,来访者完全能够感知到.

制作沙盘

小川:对于完全无法言语表达的来访者 ,您会使用"箱庭疗法"吗?

河合:此字段会的 .曾有个初中生来访者几乎不说话 ,但他的沙盘作品让我大为震撼 ,深受感动.

小川:此字段治疗师感受沙盘作品时 ,能区分出真诚创作与敷衍之作吗?

河合:此字段当然可以 .普通人半开玩笑做的沙盘最缺乏深度 ,换句话说 ,最会伪装的就是心理健康的普通人 .相反 ,有心理困扰的人做沙盘时反而最真诚 .即使呈现的是电影场景 ,也会真实暴露内心深处的状态 .因此我一直要求治疗师"关注制作过程 ,感受作品本身 ,不要急于解释".

小川:此字段治疗师不做解释.

河合:此字段我曾看过一个箱庭治疗的幻灯片 ,始终没发现问题所在 ,后来才知道是某人朋友开玩笑做的作品.

小川:此字段能如此直观地呈现心理状态?这么说 ,语言作为表达工具确实存在局限.

河合:此字段沙盘能精准到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