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中期分红及一年多频次分红的新型回报模式正加速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伴随2025年半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上市公司中期分红阵营持续扩容。8月下旬,泰禾股份、中钢天源及炬芯科技在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的同时,同步推出首份中期利润分配预案。在此之前,中国中车、恒力石化、长安汽车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首次中期分红程序。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上市公司实施中期分红是向资本市场释放经营稳健性的关键信号,行业龙头企业以现金分红形式对全年业绩预期作出实质性背书,折射出对产业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这种中期分红乃至多频次分红的实践正在构建市场新生态,让投资者回报机制从"弹性选项"转变为"刚性承诺"。
头部企业引领分红新潮流
近期已有超20家A股公司披露首次中期分红计划。8月24日集中披露的三家企业分红方案显示,泰禾股份、中钢天源、炬芯科技拟合计派现1.53亿元。具体方案为:泰禾股份每10股派现2元(含税),合计派息9000万元;中钢天源每10股派现0.6元(含税),派发4523万元;炬芯科技每10股派现1元(含税),派息1742万元。三家企业的现金分红比例分别达到49%、31%和19%,均为上市以来首次实施中期分红。
更早启动分红程序的行业龙头企业中,中国中车拟每10股派息1.1元(含税),合计派现31.57亿元;恒力石化推出每股0.08元(含税)的分红方案,总金额达5.63亿元;长安汽车则计划每10股派现0.5元(含税),合计派发4.96亿元。
长安汽车在分红公告中强调,本次利润分配在确保公司日常运营及战略发展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实施,旨在通过增加分红频次强化股东回报,实现经营成果与投资者利益的共享机制,相关决策具备充分的合规性与财务合理性。
除首次中期分红案例外,多数企业保持年度分红常态,部分公司还实施特别分红计划。以药明康德为例,该公司本次中期拟派现10亿元,而此前已于2025年5月完成每手35元的特别现金分红派发。
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开表示,行业龙头企业通过真金白银的分红政策稳定市场预期,不仅彰显企业现金流充裕的财务实力,更标志着A股市场生态向成熟化迈进,股东回报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核心资产持续稳定的现金回报能力,正使价值投资理念在市场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千亿元分红资金整装待发
当前中期分红实施进程仍在持续推进,据已披露的分配预案统计,已有近400家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分红计划,合计拟派现金额达1800亿元规模,其中三家企业分红金额突破百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化分别计划派现540亿元、165.81亿元、106.7亿元,现金分红比例高达64%、72%和50%。
宁德时代、牧原股份、中国联通等企业的中期分红额度均超30亿元,另有六成以上参与分红的公司派现规模集中在千万元级别。
从行业分布观察,银行板块保持高比例分红特性,多家城商行已披露中期分红意向。常熟银行拟每股派现0.15元(含税),合计派息4.97亿元;平安银行中期分红预案达45.8亿元;杭州银行已通过股东大会审议中期利润分配方案。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度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银行达23家,合计派现超2500亿元,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参与其中。2025年以来银行股估值修复行情中,高股息属性成为重要支撑因素,在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实施中期分红的银行股对机构投资者和稳健型个人投资者形成持续吸引力。
常态化分红机制持续完善
当前A股上市公司分红呈现金额提升、比例优化、频次增加的显著特征,这与监管层的政策引导密不可分。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增强分红机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大力推动一年多分红、预分红及春节前分红等创新模式。
2024年A股市场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规模,3720家公司通过年度分红或中期分红实现股东回报。这标志着常态化分红机制已初步形成。
多家上市公司在披露的《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中承诺,将建立常态化回报机制:在当期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前提下,原则上每年实施一次利润分配并包含现金分红,在经营条件允许时将主动推行中期现金分红。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建议,分红政策需实施差异化管理,针对不同行业和发展阶段的企业设置弹性标准。对科创型企业应鼓励将更多资源投入技术研发与长期发展,对成熟期、盈利稳定的企业则应引导其提高分红水平与频次。
(原标题《A股,新常态!多家上市公司首次中期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