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选择央企大品牌开发的楼盘能更安心,结果在办理按揭后短短一两个月,我们就成了‘高价接盘’的受害者!”陕西业主小丽(化名)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倾诉道。
业主表达不满——
“刚花费200多万办理按揭的期房,为何一两个月后类似户型就‘降价’了17万元?”
9月2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随业主小丽(化名)走访了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西安软件园保利云谷和著项目,现场塔吊仍在运转,工地施工正常进行。
小丽解释,她选购该楼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有住房为老旧小区,缺乏电梯,居住环境不佳,影响养老生活;二是经友人推荐,了解到这个位于软件园西侧的楼盘设计新颖,符合改善型需求,且开发商为央企保利集团。
小丽于今年7月底购入该楼盘房产,合同显示:房屋首付111万余元,贷款90万元;车位首付比例为15%(约2万元),剩余7万多元采用无息贷款。房屋为期房,预计2027年5月交付。
让小丽困惑的是,9月份她推荐的朋友在同一小区、同一楼栋购买了户型相近的房源,房屋总价却低了约13万元,车位价格也优惠了4万元,“若加上开发商未承认的2.6万元‘老带新’奖励,总差价接近20万元。”
小丽表示,仅隔一两个月房价就“缩水”十多万,这对工薪阶层的她难以接受,随后她向开发商询问降价原因,对方解释为“工抵房”。
质疑开发商诚信——
“开发商始终未提供合同,‘工抵房’说法疑似降价托辞”
在保利云谷和著楼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见到有相似经历的业主王亮(化名),他介绍,购房时销售人员常称心仪房源已售,引导选择其他单元。
针对“工抵房”降价现象,该业主称,他5月购买时价格比备案价低约7%,现在降至备案价的25%左右,算下来业主损失从十几万到数十万不等,多数人无法接受。
这位业主指出,通过近期维权,他认为不存在真正的“工抵房”,只是开发商降价的借口。“若是工抵房,应有开发商与施工方或材料方的协议。业主多次索要合同,开发商均拒绝提供。业主计划向住建部门进一步反映。”
销售方回应——
涉及“差价”维权的业主约二三十户,接到指示按“工抵房”销售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保利云谷和著楼盘工作人员处获悉,初步统计类似小丽情况的业主有二三十户,对比开盘价与现价,同楼同户型差价有的达40万元左右。
工作人员说明,“工抵房”在地产行业属常见做法,正规流程应是开发商与施工方或材料方签订协议,购房者从他们手中购买,开发商给予“更名”权限。但当前操作方式与常规销售无异,他们按上级通知以“工抵房”形式出售。
监管部门表态——
已收到业主投诉,尚不明确开发商不提供工抵房合同的原因
有业主认为,“开发商短期内以明显低价销售同楼盘相似房源,却未提前告知早期购房者,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业主建议,对“工抵房”等特殊房源应明确标注并说明价格差异原因,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希望监管部门出台细化规定,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9月2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表示,已接到保利云谷和著项目“工抵房”降价投诉,目前住建部门、开发商和部分业主仍在沟通,具体结果待定。
关于“工抵房”界定,工作人员称,正常情况下开发商与施工方或材料方应有协议,但不清楚开发商为何未向业主提供。
律师分析——
若开发商涉欺诈性销售,业主可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权
北京市康达(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静指出,若老业主认为开发商借“工抵房”名义短期降价促销,可作为消费者向消协投诉。若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收集证据后向法院起诉,尝试撤销合同或索赔。
开发商以“工抵房”促销可能扰乱房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有责任监管房地产价格问题,消费者可要求部门对“工抵房”价格进行管控。
需注意,购买“工抵房”的消费者也面临产权风险、一房二卖及售后保障等问题。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需接受监管并承担社会责任,其行为应符合国家“稳房价”政策,短视行为可能导致法律与声誉风险。
(原题为《“为啥在保利刚按揭的房子‘降价’十几万?”业主质疑“工抵房”解释,律师支招如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