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志锦
作为福清市的母亲河,龙江曾因水体污染和防洪能力薄弱而陷入生态困境。如今,通过系统性修复,龙江已重现清澈水质与绿意岸线,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首选地。
这一蜕变背后,绿色金融发挥了关键作用。自2022年启动以来,兴业银行累计为福清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项目提供2.17亿元绿色优惠贷款,显著降低了资金成本,保障了工程高效推进。
龙江的焕新是绿色金融润泽山河、惠及民生的生动例证。从2005年“两山”理念的提出,到2015年国家将绿色金融体系纳入顶层设计,再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绿色金融为重点工作,绿色金融已形成从理念到实践、从政策到市场的完整链条,持续为生态文明注入金融活力。
作为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多项指标位居行业前列。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10756亿元,稳居股份制银行首位,相关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2786万吨、节水1836万吨。在国际明晟ESG评级中,兴业银行连续六年获境内银行业最高评价。
市场关注绿色金融实践中的三大核心问题: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抵押、可交易的经济资产?如何构建资金追踪与效益评估体系,确保绿色投入真实可测?金融机构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针对这些挑战,兴业银行展开了深入探索。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浙江、福建等实践地,解析其绿色金融模式。
破解生态价值转化瓶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明了方向,但生态价值如何量化并融入金融体系仍是难点。
“生态价值核算已具备理论基础,浙江省还推出了省级标准,但公共性生态产品难以界定产权,导致市场机制不畅。”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夏列刚指出。
夏列刚认为,绿色金融可成为杠杆,通过认可生态评估结果,推动资源变资产。兴业银行积极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市场,创新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产品,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例如在德清县,下渚湖湿地碳汇资源丰富。为盘活资产,兴业银行湖州分行提供2.7亿元贷款,专项用于湿地保护工程。银行委托专业机构评估碳汇量,并参考碳汇交易价格,将未来碳汇收入纳入还款来源,增强项目可持续性。
“碳汇资产已具备市场价值,将其收益权质押增信,丰富了价值实现路径。”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副行长蒋利强表示。
创新贷款激励机制
如何确保绿色资金精准投放并激励低碳行为?兴业银行通过挂钩贷款等产品优化管理。
在德清莫干山景区提升项目中,兴业银行提供2.5亿元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友好度评分挂钩。若项目评分达标,借款人可享受利率优惠,反之则可能上调利率,以此推动生态保护。
“挂钩指标根据项目个性化设计,企业达成节能降碳等目标后,可获融资优惠。”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陈亚芹介绍。该机制既激励企业提升环境绩效,也便于银行跟踪转型进展。
在福建莆田,华峰集团再生纤维项目的贷款利率与资源循环效能挂钩,体现金融对绿色生产的支持。
风险可控下的商业可持续
绿色金融需平衡风险与盈利。兴业银行通过政策支持与风险分担实现稳健运营。
陈亚芹表示,央行再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银政企合作分担风险。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持平,不良率优于平均水平。
“绿色项目不降低风控标准,而是通过优化方案实现高效服务。”兴业银行福州分行副行长唐睿强调。以龙江治理项目为例,建设期无需额外担保,运营期以停车场收费等收益质押覆盖风险。
在安吉竹博园景区项目中,兴业银行提供5亿元贷款,引入国资担保和银团模式,分散风险并提升稳定性。“银团贷款能整合资源,增强金融韧性。”兴业银行安吉绿色支行副行长邓永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