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杜尚别 9 月 26 日电讯|"棉花田中的幸福密码" ——中塔农业合作惠及塔吉克斯坦民众
新华社记者陈汀苟洪景赵宇
这是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拍摄的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金秋九月,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的广袤田野上,采棉机轰鸣作响,高效采摘着成熟的棉花。雪白棉朵经过机械采收和压缩处理,转化为饱满的棉包,整齐排列在田间。
"今年棉花长势喜人,迎来丰收季节!"中国棉花专家刘家显在正午骄阳下向记者详细解说,汗水浸透了他的工作服。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的采棉机在一片棉花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怀揣着用中国技术提升当地棉花产业的使命,刘家显已在塔吉克斯坦耕耘十六载。"丹加拉地区位于瓦赫什河谷,昼夜温差显著,光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是著名棉花产区。但过去因农田设施陈旧和技术滞后,产量难以突破。"
2014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正式启动。该园区整合双方产能优势,构建了从棉花种植到成衣制造的全产业链,推动当地棉花产业从原料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这是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一片棉花地拍摄的棉花。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以往,当地棉花亩产仅约100公斤。近年,我们运用中国技术改良土壤和灌溉系统,分享种子及栽培方法,如今亩产突破400公斤。"刘家显自豪地表示,"塔吉克斯坦棉农对中国技术赞不绝口。"
随着中塔双边合作深化,产业园从一期扩展至四期,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助力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的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纺纱车间主任指导一名工人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24岁的塔吉克斯坦青年卡尤莫夫,曾在中国留学并学习中文六年,现担任产业园翻译。作为丹加拉本地人,他入职仅三个月,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
"我深感自豪,家乡因棉花产业焕发新生,在小小棉花中寻得幸福路径。"卡尤莫夫说,"乡亲们获得体面薪资和专业培训,年轻人不再远走他乡,当地人以在园区工作为荣。"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一名工人在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印染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步入产业园,生产车间明亮整洁,众多中国制造纺织设备高效运转。当地员工专注从事印染、缝纫等工序,女性工作者比例突出。
"感谢园区让我实现职业女性梦想。"缝纫工达夫拉托娃分享道,以往当地女性多居家照料家庭或小规模经营。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一名工人在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成衣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我珍视这份工作机会,工厂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渴望掌握更多技能。"达夫拉托娃不仅精通纺织缝纫,还涉足服装设计,并自学中文。
科西莫夫从园区建设初期参与施工,十余年间从建筑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与中国同事结下深厚友谊。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工人在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成衣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在工厂工作多年,我从体力劳动者蜕变为技术专家。起初一无所知,幸得中国师傅耐心传授缝纫和设备操作技能。"科西莫夫感慨,"感激他们赋予我们一技之长,助我实现人生价值。"
9 月 12 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丹加拉区的中塔合作项目丹加拉农业纺织产业园,塔方员工卡尤莫夫展示成衣样品。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