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文献研究新探:未刊手稿与鉴藏轶事

小编 2 0

2016年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展览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家传珍藏、过眼鉴定文物以及相关手稿文献。其中手稿文献虽为辅助展品,却生动展现了吴湖帆在书画鉴定领域的卓越成就。前两类展品中,尤以家藏文物最为夺目,这些珍品上大多留有吴湖帆的亲笔题跋,部分作品更呈现多次题写的独特现象。近二十年来,学界对吴湖帆在三四十年代鉴藏界的地位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吴湖帆的艺术世界》等重要著作。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其书画家与鉴藏家身份,对其文学创作家的侧面关注尚有不足。虽然《吴湖帆文稿》与《佞宋词痕》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提供基础,但对其文字作品的系统整理仍存较大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质疑吴湖帆词作曾经他人润色,实则文人间的切磋本就属于创作常态。吴湖帆的文字记录不仅展现艺术见解,更是其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因此编纂其全集——涵盖书画、题跋、信札等各类文献,已成为深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上海图书馆藏吴湖帆手稿定本

当前流传的吴湖帆文字资料存在大量遗珠。以《佞宋词痕》为例,虽经增补仍有多篇散佚。2019年新版收录了此前拍卖出现的卷九内容,极大丰富了词作存量。这些一手文献是还原吴湖帆生平思想的关键材料,亟待系统整理。缺乏文献支撑的研究难免存在局限性。

曾见徐森玉旧藏吴湖帆赠词墨迹,上题"《石湖仙·次姜白石韵律》。庚子七月作,赠森老正定",落款"吴倩"并钤"佞宋词痕"印。这首双调八十九字词作写道:"南归春浦。许交订忘年,山仰高处......胸藏万象书府。"1960年恰逢徐森玉八十大寿,此词实为仿姜夔原韵的祝寿之作。词中"南归春浦"暗指二人沪上相识,下阕借改琦画作典故隐喻交往,末句"胸藏万象书府"则是对徐氏学术的至高评价。

吴湖帆致徐森玉信札真迹

这番祝寿雅意却引发意外风波。吴湖帆在致徐森玉信中提到:"词的看不看在你,写不写在我",显见其倔强性情。信中提及同时为叶恭绰、章士钊所作的寿词,今俱载于《佞宋词痕》。徐森玉动怒实因早明确拒绝祝寿,吴湖帆的举动难免使其他友人难堪。值得注意的是吴湖帆在信中表示已修改词作,现存多个版本恰好印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通过对比A、B、C、D四个版本可见其持续修订过程:B版为初赠本,C版系修改底稿,A版为最终呈递本,而《佞宋词痕》所载则为定本。各版本差异主要体现在祝寿相关表述的删改,反映徐森玉对生辰信息的敏感。

《石湖仙》词A版本墨迹

B版本带修改批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吴湖帆特制笺纸——以双钩《天发神谶碑》"万方甲午"四字为饰。此笺与其致信所言"当《天发碑》一样"形成巧妙呼应。据考此本明拓《天发神谶碑》历经文鼎、朱文来等递藏,吴湖帆获藏后曾双钩补缺,后转归蒋祖诒。笺纸设计正是其文献保护意识的体现。

C版本修改稿

D版本最终定稿

徐吴二人相识可追溯至1934年伦敦中国艺术展筹备期间,但真正交往始于1940年代。据《张葱玉日记》载,1941年春多次雅集均有二人同席记录。1949年后徐森玉主持文物工作,吴湖帆任鉴别委员,交往更密。二人交往中最值得关注者当属《剩山图》捐献事宜。1947年马衡、徐森玉曾共访吴宅观画,1949年吴湖帆致信郭沫若表示捐献意愿,后因故未果。这段公案既见二人交谊,更显时代变迁中文物命运的曲折。

吴湖帆双钩补字《天发神谶碑》细节

本文初稿成于2016年1月,2025年9月修订定稿。撰写过程中承蒙多位学者提供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