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密码:团圆、感恩与传承的深层解读

小编 2 0

中国网9月30日电(记者 张静)中秋的明月历来是团圆、美满与永恒的象征,中秋节作为家庭团聚的关键节点,深深蕴含着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文化意义。为何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并强调"团圆"的主题?它又是如何与丰收感恩相结合?在传统节日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当下,我们应如何为中秋文化赋予新的生机?临近中秋之际,《博望东西》栏目邀请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共同解读中秋节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中秋节的文化密码:团圆、感恩与传承的深层解读

记者: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蕴含哪些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张勃:农历八月位于秋季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处于"仲秋"之中,因此得名"中秋"。这一夜的月光格外明亮,故有"月夕"之称。由于存在祭月、拜月的习俗,中秋节也被称为"月节"或"月亮节",同时中秋强调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需返回家中,因而又得名"团圆节"或"女儿节"。

中秋节的兴起更多源于对月亮的审美体验,从赏月延伸至拜月、走月、跳月等活动,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间的家庭团圆与国家统一。尽管每月都有月圆之时,但八月十五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此时的月亮最为圆满、清朗,因此形成了八月十五月色最美、最宜观赏的共识。唐代诗歌中多有描绘八月十五月色的佳作,例如诗人栖白写道:"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再如司空图的《中秋》:"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正因为唐代赋予中秋月独特的审美价值,当时出现了"千家看露湿""今夜月明人尽望"的盛况,赏月也因此成为中秋节跨越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传统。

记者:中秋诗词常以"团圆"为主题,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您认为中秋节在中国人情感体系中为何特别强调"团圆"的意义?

张勃: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各有特色,但春秋两季最受人们喜爱。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氛围外向,人们更愿走出家门拥抱自然;秋天则内敛沉静,更适合思念与怀旧,形成所谓的"秋思"。加之在八月十五赏月时,即便不能与家人共处一地,也能通过共赏明月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相聚,仿佛与亲人隔空团圆,自然赋予节日"团圆"的涵义。

正因为中秋节突出"团圆"的文化意义,无论身处何地的中华儿女在这一天都更加期盼与家人团聚,更加思念故乡。海外华人华侨和台湾同胞对节日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同的理解与情感纽带,我们庆祝相同的节日,品尝同样的美食,甚至传颂同样的传说,同一轮明月成为跨越海峡、连接全球华人的"情感桥梁",让"天涯共此时"从诗句化为具体的精神共鸣。

中秋节的文化密码:团圆、感恩与传承的深层解读

2023年9月29日北京中秋夜景。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记者:中秋节有哪些代表性习俗及其寓意?各地在中秋节民俗上有何差异?

张勃:中秋节的习俗多与月亮相关,常见的有赏月、祭月和吃月饼等。赏月是节日的核心活动,与"嫦娥"神话相连,象征家庭团圆。祭月是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仪式,体现了对天地和谐的哲学思考及敬月信仰。古代官方有完整的祭拜流程,民间百姓则在院中设香案、摆祭品,全家依次拜月祈福。中秋时节瓜果丰收,祭月时常用芋头、花生、苹果、柚子等时令食品。月饼作为传统美食,因形似圆月而称"团圆饼",按做法分京式、广式、苏式等,馅料和外形因地域饮食文化而异。

不同地区有独特习俗,如老北京中秋必备"兔爷",天津人团圆饭喜食河蟹,南方保留"偷月亮菜"、猜灯谜等风俗。中秋节临近秋社日(古代祭土地神节日),因此也有感恩丰收的习俗。例如浙江开化县苏庄镇用稻草扎草龙田间舞动庆丰收,四川、福建等地祭祀土谷神称"闹土地""秋报福",表达对土地的感恩;山东微山湖渔民举行祭湖仪式,感谢湖神赐予渔业丰收。

记者:除中国外,哪些国家也过中秋节?您如何看待中秋节在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化现象?

张勃:周边国家多有中秋庆祝传统。韩国称"秋夕节",注重团聚祭祖,食用松饼松糕庆丰收;越南将中秋与儿童节融合,灯笼玩具成主角;日本虽改用阳历,仍保留"月见节"赏月吃团子习俗;马来西亚中秋为第二大华人节日,流行提灯笼游行;新加坡华人区举办中秋庆典;泰国"祈月节"曼谷唐人街有拜月祈福活动;柬埔寨"拜月节"虔诚祭月求福;斯里兰卡"月圆节"、缅甸"光明节"、老挝"月福节"等均有赏月习俗。

中秋文化根植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随民众生活传承演变,并在对外交流中影响周边国家,形成多样节日风俗。各国中秋形式虽异,但都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丰收的喜悦及亲人团圆的渴望,团圆美好的核心寓意始终不变。

记者:传统节日代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推动节日传承发展,引导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体验其精神内核?

张勃:节日的仪式感随时代演变,庆祝方式需顺应时代情感需求,使节日持久传承。当前"国潮"兴起,汉服游园、文创月饼、灯光秀等新活动受年轻人青睐,这反衬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升温。但新形式若想深化传承,须紧扣中秋文化符号,让"团圆"等核心成为创新基石,而非流于表面热闹。

节日传承藏于具体实践,需在仪式中投入情感。我们既要关注传统习俗,也尊重新时代衍生的新仪式。中秋除吃月饼赏月外,可穿传统服饰夜游感受氛围,或静心品读中秋诗词。如读"明月松间照""月是故乡明"赏月色之美,在"但愿人长久""举头望明月"中体味思念团圆,从"海上生明月"触摸家国情怀。通过诗词沉浸之旅,我们既感受中秋传统文化,也完成对其的传承延续。

【责任编辑:姜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