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举办"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暑期专场夜市招聘会,求职者正在仔细了解岗位信息。唐明润摄(影像中国)
江苏张家港2025年夏季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现场人潮涌动。邢 彬摄(影像中国)
山东滕州重点用工企业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企业代表(左一)向求职者详细介绍岗位要求与发展前景。李志军摄(影像中国)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对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具有深远影响。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到1222万人。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核心,重点推进服务清单公示、精准就业服务、岗位信息推送、职业培训见习及困难群体帮扶等多项工作。
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于7月正式启动,将持续至12月。各地各部门在就业服务中推出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精准对接需求,搭建就业桥梁
"大学毕业后,我投了30多份简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待业那段时间特别焦虑。"家住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的陈佳回忆道。就在她迷茫之际,越城区皋埠街道人力社保平台主动联系了她,根据其专业背景和求职意向推荐了多个岗位。如今,陈佳已入职当地一家制造业企业担任行政专员:"多亏平台帮忙,现在的工作离家近,还能享受政府的人才补贴,特别满意。"
"我们对辖区内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逐一电话沟通,提供岗位推荐、职业介绍和政策解读等服务。"越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孟东蓝表示,目前该区已帮助近2000名毕业生成功就业。
今年以来,绍兴市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数字化平台,对7300余名本地毕业生开展精准帮扶;累计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90余场,达成就业意向4万余人。
为全面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各地人社部门推出系列举措搭建就业桥梁:为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实名台账,主动摸排求职需求;密集开展"百日千万招聘""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国聘行动"等线上线下活动,提供充足岗位信息;针对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及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实施结对帮扶和个性化方案,优先推荐岗位、组织培训见习及提供职业指导,确保"一帮到底、不落一人"。
稳岗扩岗并举,激发就业活力
2025年以来,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多种方式稳岗扩岗,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华为开放60余类岗位,计划招聘应届毕业生1万余人,同比增长预计达两位数;京东在3年累计为在校生提供5万余个岗位的基础上,2025届毕业生再新增1.8万余个就业机会……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各地加大岗位挖潜力度、落实惠企政策、优化招聘服务和强化用工保障的共同努力。
"我们今年新聘用了5名毕业生,政府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广东广州某供应链科技企业人事部经理表示,补贴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了招聘压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东省印发专项方案引导中小企业稳定岗位规模。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广州市高效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916.4万元,带动超1.9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实现就业。
此外,金融助企政策持续加码,一次性扩岗补助、国企一次性增人增资等政策延续实施,为企业稳岗扩岗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支持其创业可充分发挥"以创带就"的倍增效应。
为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各地人社部门推出多项措施: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提供最高3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小微企业最高可贷400万元,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统筹创业孵化载体与产业园区建设,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政府投资载体优先向重点群体免费开放;推广创业训练营和特色培训项目,落实培训补贴;建设覆盖城乡的创业服务网点和"家门口"创业陪跑空间,提供全周期创业服务。
强化技能培训,点亮就业前程
近期,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人社部等部门同步推进"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提升青年就业竞争力。
山东省创新开展"校园微培训 技能促就业"试点,围绕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需求,在43所省属高校和技师学院遴选85个微培训项目,开发无人机驾驶、互联网营销等热门课程。目前已审核开班40个,吸引1800余名学生参与培训。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项目试点单位,2023级学生王升法通过学校提供的培训资源考取了国家认可的职业证书。凭借证书和过硬的综合素质,他成功入职青岛港团队。
各地通过开展新业态新职业专项培训、推广求职能力实训营(涵盖简历优化、企业参观及跟岗锻炼等模块),有效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辽宁省以"技能照亮前程 匠才助推振兴"培训行动为抓手,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6个月的专业转换培训;江苏省开发新职业培训项目,推进产教评融合,采用"校企共建、周期式培养、师徒制管理"模式定制化培养人才;陕西省开展"职业培训进校园"活动,鼓励培训机构入校开展求职相关培训,助力毕业生提升就业技能。
未来,我国将持续深化"不断线""有温度"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尽早就业、高质量就业。
本期统筹:张佳莹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