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科创生态观察: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如何培育硬科技成果

小编 64 0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的核心区域,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展厅内,高产高蛋白玉米培育技术、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微创心肌旋切医疗系统等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中央区域的“科创之树”艺术装置枝繁叶茂,生动隐喻着创新种子的成长历程。

这棵象征“创新培育”理念的艺术装置,既是武创院的精神标识,更成为光谷整合全球创新要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平台具象化呈现。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刘书文摄

作为中国首台飞行汽车核心研发成员、福布斯中国30U30精英奖得主,32岁的邰鑫来如今身兼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与湖北武创航友智能科技总经理双职。这位连续创业成功者的履历上,正增添着光谷创业的崭新篇章。

“武创院提供的‘全周期培育’模式解决了初创企业的痛点。”邰鑫来透露,企业落户初期获得武创院“拨转股”资金支持突破研发瓶颈,进入产业化阶段后,研究院通过产业链资源对接已成功匹配三家行业客户。目前其团队主攻的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系统与低空物流无人机项目,两年内订单规模实现400%-500%增长,研发团队从2023年初的10人扩张至35人。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刘书文摄

针对硬科技领域普遍存在的"研发周期长、早期投资风险高、成果转化难"行业痛点,武创院自2021年6月成立以来,专注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创新孵化体系。该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链接高校实验室、行业领军企业、头部创投机构等资源网络,创新设计"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的三阶培育机制,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汪道文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暴发性心肌炎血液快速检测技术,已完成临床验证并启动市场化筹备,预计2025年正式上市。这项有望改写急诊诊疗标准的原创成果,曾因缺乏启动资金在实验室搁置两年,始终未能突破成果转化"死亡谷"。

"拨转股机制为科研团队解除了后顾之忧。"武创院副院长王慧中解释,该模式通过前期科研经费拨付支持技术验证,待项目成熟进入市场化融资阶段再转为股权,既保障科研自主性又实现投资可持续。目前通过该机制,已有37个早期科创项目获得启动支持,成功迈出成果转化"死亡谷"的关键一步。

秉承"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发展理念,截至2025年8月,武创院已布局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及公共技术平台等92个创新单元,形成覆盖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对接的完整创新生态链,正成为中国光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高地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