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危害不容忽视:频繁发作可能是胰腺发出的健康警报

小编 61 0

经历过减肥节食的人群,对低血糖反应往往并不陌生。

当饥饿感加剧时,身体会率先出现心跳加速、心慌手抖等症状,伴随全身乏力与大量冷汗,严重时甚至产生濒死体验。

随后可能突发眼前发黑、耳鸣不止,周围声响变得遥远模糊……

更严重者会出现大脑功能障碍,瞬间失去意识,陷入短暂失忆状态。

图片来源:网络表情包

网络上流传着各类低血糖晕厥的视频合集,当事人的倒地姿势各异,视频多被贴上搞笑标签,评论区也以调侃为主。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网友的亲身经历分享也常引人发笑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然而需要严肃提醒:切勿因表面诙谐而轻视低血糖的潜在风险。

这个看似轻微的健康问题背后,实则隐藏着多种疾病隐患乃至生命威胁。

低血糖

导致大脑功能瞬间中断

长时间昏迷与二次伤害可能造成认知障碍甚至致命后果

低血糖引发晕厥的机制并不复杂,核心原因在于——大脑葡萄糖供应不足。

葡萄糖作为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着人体各项生理活动,一旦供应短缺就会导致机体功能障碍。

尤其大脑仅占体重的2%,却消耗着全身20%的葡萄糖能量!

大脑神经细胞密集且缺乏肝脏那样的糖原储备功能,因此在血糖不足时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当血糖水平严重偏低时,高度敏感的大脑因缺乏"能量燃料"而停止工作。

外在表现可能包括面色苍白、焦虑多汗、饥饿颤抖、视力模糊,直至意识丧失。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网络上所谓低血糖"不致命只社死"的说法,严重低估了其危害性。

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

脑细胞将遭受不可逆损伤

可能引发痴呆甚至死亡!

同时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此外,晕厥摔倒的后果可轻可重,轻则造成皮肤瘀伤划伤,重则可能导致骨折,特别是老年人群,摔倒后骨折风险显著增高。

图片来源:网络

更严重的情况是,头部着地可能造成脑震荡、颅内出血甚至致命后果。

图片来源:GIPHY

若低血糖症状仅偶尔出现,可能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运动过量、空腹饮酒等因素相关,通过补充糖分即可迅速缓解。

但如果频繁发作,则提示存在严重健康隐患。

频繁低血糖

可能是胰腺功能异常的信号

大众普遍关注高血糖的危害,却忽视了频繁低血糖同样是胰腺功能异常的重要警示。

健康人体能够正常调动糖原、蛋白质、脂肪进行供能。

即使禁食48小时,血糖水平通常也不会低于2.8 mmol/L,更不会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

若频繁发生低血糖,需警惕低血糖症的可能。

"低血糖症"是内分泌与代谢科的急重症,诊断标准为普通人群血糖浓度低于2.8 mmol/L,糖尿病患者≤3.9 mmol/L。

其症状分为3个等级:

轻度

出现饥饿感,可伴出汗、心悸,通常可自行缓解。

中度

心悸、出汗、饥饿感明显,可能伴随手抖、头晕,需补充含糖食物恢复。

重度

在中度症状基础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供能不足表现,如嗜睡、意识(定向力、认知力)障碍、言语混乱,直至昏迷、死亡。

用血糖仪可以直接测出血糖浓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里需要介绍人体的血糖调节卫士——胰腺。

胰腺分泌两类关键控糖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饥饿状态下,人体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肝脏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进食后血糖上升,胰岛素则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从而降低血糖。

胰腺通过这种机制维持血糖动态平衡,确保人体既不会因血糖过低晕厥,也不会因血糖过高引发2型糖尿病。

若胰腺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失衡,就可能造成血糖大幅波动。

例如早期糖尿病、胰岛素细胞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疾病,都是低血糖症的潜在病因。

(部分肝脏、肾脏疾病及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低血糖症,但相对少见,此处暂不赘述)

也就是说,频繁低血糖可能是胰腺向你发出的健康警报:身体出现问题,需尽快就医检查!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除及时就医外,日常生活中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能有效减少低血糖晕倒造成的二次伤害。

低血糖自救指南

无论是低血糖症还是偶发低血糖,发作前通常存在预警信号,如心悸、出汗、眩晕、视物模糊、饥饿感等不适,这是自救的黄金时段。

① 出现症状立即采取防护体位

当刚开始出现症状且意识清醒时,无论正在进行何种活动,应立即蹲下或平躺,最好寻找支撑物倚靠,防止晕倒造成严重二次伤害。

此时不必顾虑公共场合的"社死"风险,保障安全最为重要!

② 随身携带葡萄糖补充剂

曾发生过低血糖的人群,建议随身携带含果糖或蔗糖的糖果零食,出现不适时及时食用(注意控制摄入量)。

理想选择是葡萄糖片,其在15分钟内缓解症状的效率更高,可通过电商平台便捷购买。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若无糖果,普通含糖果汁和汽水也可应急,但需注意,无糖、零卡食品对提升血糖作用有限。

③ 规避高危因素,拒绝盲目节食减肥

有过低血糖史的人群,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规避危险因素。

保证充足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过度节食减肥,严禁空腹饮酒。

坚持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提升身体糖分调控能力,但需避免运动过量,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此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可能遇到他人低血糖晕倒的情况。

提供救助时,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如将路中央的患者移至安全区域。

若患者仍有意识,可协助其获取糖分或含糖饮料;若已失去意识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切勿盲目处理,立即拨打120是最稳妥的做法。

总之,任何不确定情况或怀疑存在其他疾病时,及时呼叫医务人员是最佳选择。

图片来源:irasutoya 二创

在当前奶茶零食糖分超标、糖尿病患病率攀升且年轻化的背景下,"保持血糖稳定"已成为对现代人健康的美好祝愿。

若身边有体型偏瘦、正在减肥或易发生低血糖的亲友,建议将本文分享给他们。

关键时刻,少量糖分补充、正确的防护姿势、及时的医疗救助,不仅守护着个人健康,更维系着家庭的完整与幸福。

愿每个人都能保持血糖平稳,远离健康危机。

别忘了分享点赞和小爱心❤️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Low Blood Glucose (Hypoglycemia).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Low Blood Glucose (Hypoglycemia).

[3] Pia V Röder, Bingbing Wu, Yixian Liu, Weiping Han. Pancreatic regulation of glucose homeostasis[J].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volume 48, pagee219 (2016).

[4] Mihir N. Nakrani, Robert H. Wineland, Fatima Anjum. Physiology, Glucose Metabolism[DB]. StatPearls.

[5] Fahad W. Ahmed, Muhammad S. Majeed, Omar Kirresh. Non-Diabetic Hypoglycemia[DB]. StatPearls.

[6] Maria S. Rayas, MD and Marzieh Salehi, MD, MS. Non-Diabetic Hypoglycemia[DB]. Endotext.

[7] Philipp Mergenthaler 1, Ute Lindauer 2, Gerald A Dienel 3, Andreas Meisel. Sugar for the brain: the role of glucose 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brain function[J]. Trends Neurosci, 2013 Aug 20;36(10):587–597.

[8] Emmy De Buck, Vere Borra, Jestin N Carlson, David A Zideman, Eunice M Singletary, Therese Djärv. First aid glucose administration routes for symptomatic hypoglycaemia[DB].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9] Jestin N Carlson, Susanne Schunder-Tatzber, Christine J Neilson, Natalie Hood. Dietary sugars versus glucose tablets for first-aid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hypoglycaemia in awak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merg Med J, 2017 Feb;34(2):100-106.

[10] American Red Cross. Diabetic Emergencies: How To Help.

[11] 默沙东诊疗手册. 低血糖.

策划制作

作者:neko | 策划:沙棠 | 监制:Feidi

插图:见图注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原标题:《一个巨巨巨伤大脑的小毛病,很多人却从没重视过》

阅读原文